《85后高管赵长江:把腾势从边缘推到爆款背后,为何在高光时刻选择离开?》
有一种场景,像电影里突然按下暂停键:一个人把年销量几千辆的牌子拯救成市场话题人物之后,三个月后悄然离开。
这件事放在汽车圈,足够叫人议论一阵。
赵长江出身比亚迪,16年打拼,从销售小兵做到管理高层,31岁时成了史上最年轻的销售总经理。
他把腾势从“合资弃子”的烂摊子里拉出来,靠一款车把品牌撑成了“爆款工厂”。
那样的成绩让人佩服,最后离职的选择又让人迷惑,是功成身退,还是另有隐情?
回头瞧腾势的底子,可以看清那场救援有多难。
腾势和奔驰的合资线断了,过去十年里表现疲软,2014到2021年七年累计销量不足三万,2021年全年仅有4783辆,靠股东输血维持运转。
外界多把它当成“扶不起”的品牌,没人愿意把大赌注压在上面。
比亚迪内部也不愿意放弃高端这块蛋糕,腾势被当作冲击更高端市场的抓手,只是路子不顺。
就在这种情况下,赵长江接盘,开始了他的“改造工程”。
他的打法不走寻常路,三招下去见效立竿见影。
第一招是把品牌定位说清楚,不再绕弯子,直接把比亚迪的三电技术放到高端车的说明书里,明白宣称腾势就是要做“比亚迪技术做高端车”的角色。
换掉混乱的经销商体系,改成直营制,全国开出六百家门店,门店布局集中在二线以上城市,精准去觅高端消费群体。
第二招是押注产品,主抓一款插电混动的MPV——腾势D9。
那时高端MPV市场上别克GL8在三十万到五十万区间一骑绝尘,没人看好一款新车能撬动市场。
D9往一个明显空白的点去卡位:插混高端MPV,用户既要豪华又要能兼顾节油。
上市后D9卖出成绩单可观,累积销量达到二十五万辆,2025年前九个月贡献大约七千四百辆以上的销量,占腾势销量的近七成。
第三招是回归执行力,把基层反应当成宝贝,他会在车主群里凌晨回复消息,也会驻厂盯产,哪怕是销售一线的小事儿,他都愿意亲自去踩点。
这种把敏感度做成制度的做法,让腾势均价从原来的二十五万往上推到三十八万,品牌气质也跟着上了台阶。
漂亮的数据背后藏着隐忧。
腾势现在的“顶梁柱”几乎是单靠D9在撑场子。
公司在2025年给自己定了三十万辆年目标,前九个月只完成了约十点八八万辆,达成率刚过三成。
剔除掉D9那七万多辆,其他车型合计销量不到三万五。
这种“单品依赖”让人联想到别家车企的教训,理想早期靠ONE撑面子,后来产品线跟不上,L8、L9都出现下滑,品牌均价被拉低了不少。
腾势的其他尝试没能同时奏效,SUV N7本意想抢中级市场,2025年九月只卖出九十八辆,跌幅近九成五。
豪华轿车Z9原本被叫板能在短期内三个月破万交付,实际表现却远远不及预期,九月Z9销量两百五十八辆,Z9 GT仅五百八十三辆。
这样一来,D9既是救命稻草,也成了定时炸弹。
业务内外对赵长江的评价分成两个声音。
有人说他是“功成身退”,把品牌从边缘拉回到高端序列,就该去做下一单挑战。
也有人认为他是“甩锅而去”,高层轮岗后把难题留给别人。
要把这两种看法放到企业的运作脉络里去看,能不得出更复杂的结论。
2025年七月,比亚迪安排高管轮岗,赵长江被派去方程豹,腾势则由李慧接手。
这本是公司内部常见的人事调整,目的是把“爆款经验”复制到别的品牌上。
方程豹本来就是比亚迪的高端布局一员,期待有人来带活它。
三个月后赵长江出场,外界议论纷纷。
有人把他离开的原因归结为组织层面:比亚迪的高端化推进还没把“任督二脉”打通,产品节奏、渠道能力、研发输出之间还存在脱节,靠单一的营销和运营手法难以长期支撑多个高端品牌。
也有人从个人角度理解:一个人能靠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狠抓执行把一款车做成爆款,但要把品牌体系稳住,需要长期的产品矩阵和研发积累,他可能选择去一个更契合自己打法的地方继续试水。
关于下一站,一些业界声音把目光投向智界。
智界当前也面临类似问题:2025年九月,R7卖了四千七百八十八辆,占品牌当月销量的七十七点三六%。
这种集中度让人担忧,智界急需既能打造爆款又能搭建渠道的人才。
赵长江的履历里正好有快速放量和渠道重构的经验,这使他成为合适人选。
要把腾势的模式搬到智界,外在条件差异值得关注。
腾势背后有比亚迪的技术支撑和供应链资源,能在研发和成本上提供强力支撑。
智界的体系是否具备同等的底座,是能否复制成功的关键。
若只是照搬营销手段而没有技术和产能的支撑,短期内可能会有热度,长期则难以沉淀。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烈,多数网友在称赞手法几十万的流量后,紧接着表达担忧。
有车主发了张D9的内饰图配一句话:车开得舒坦,别的车还好吗?
也有行业观察者发文章指出:“单靠一款车撑场面,等于用拐杖走远路。”微博和车友群里,支持者多谈他对执行细节的把控,反对者更在意能否形成持续的产品供给与技术积累。
网络反应把这场离职放在更大的行业命题下去看,人们讨论的不单是一个人的去留,而是整个新能源高端赛道如何避免“爆款治标”的困局。
把赵长江的做法沿时间线拆开,显得更像一场短期高频的战役。
他先用定位和门店重塑踩出基础,再用产品押注抢占流量高地,最后靠运营把市场口碑快速放大。
这个组合在短时间内见效快,带来的后果也很直接:提价能力强、品牌均价上升,消费者感知变好。
但是若要把这种短期策略转成长期优势,需要同时推进几件事:持续的产品研发计划、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车型矩阵、稳定可复制的供应链管理,以及把直营体系扩展成能承受规模增长的组织能力。
没有这些配套,即便眼前风光很大,接下来的路都可能走得很颠簸。
商业故事里常常有对比可以借鉴。
理想汽车曾靠一款车打开局面,随后的扩张速度放慢就让它面临阵痛。
控制风险的关键不是单凭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而是把成功的因素制度化,变成企业的常规能力。
比亚迪内部的调整也在不停发生,从仰望到方程豹,每个品牌都在争夺高端用户的注意力。
仰望的销量只有几千辆,腾势一度被方程豹反超,表面上看最稳的那个品牌其实隐患不小。
这样的生态决定了单个人的光环很难替代长期的产品与组织建设。
业界对赵长江离开的看法逐渐理性起来。
有人觉得他是创业型选手,擅长在混乱中发现机会并快速执行,适合做“救火队”。
有的人认为他可以继续在别处发挥更大能量,负责把爆款打法复制成一家可持续运营的企业。
无论最终落脚点在哪里,这段经历至少留下三条可读的经验:精准定位有时胜过缓慢调整,单品成就品牌但也制约品牌成长,执行力可以把机会变成销量,但无法替代产品力长期积累。
故事回到最初那道问题:一个人把品牌带上一个新的高度之后,离开意味着什么?
离开的动作并不单一,可能是个人职业选择的转向,可能是对更大挑战的追求,也可能是对企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回应。
对消费者而言,关心的是车好不好、交付稳定不稳定、售后跟不跟得上。
对公司而言,短期成绩是一种宝贵的资本,如何把它转变为长期竞争力,才是检验管理者和公司智慧的关卡。
回到开头的那一幕:救火队长把火灭了,火苗还在旁边的草丛里跳动。
赵长江那段传奇式的救援让腾势刮起一阵风,他的离开把问题摆到台面上,问号比掌声更多。
读者可以留下一个问题去讨论:在当下这个已经不再适合“一款车吃天下”的时代,哪个品牌能把爆款的临时胜利转化为长期优势?
哪种人能把短期打法炼成公司的基因?
欢迎在评论里把你最看重的答案说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