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不知道大家在网上刷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一股奇怪的风气。
好像一夜之间,开理想汽车的车主们就成了众矢之的,网上到处都是说他们开车不规矩、停车乱来的帖子。
有些车主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了麻烦,自己的车好端端停着,却被人恶意扔了一堆垃圾。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理想车主们的整体素质真的出了问题,还是这里面有咱们普通人看不懂的门道?
这事儿得从很多理想车主的亲身经历说起。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位车主早上出门,准备开着自己心爱的车去上班,结果发现车窗上、引擎盖上被扔满了各种生活垃圾,有果皮纸屑,还有喝剩的饮料瓶,黏糊糊的一片。
换谁遇到这事儿,心里能不堵得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没公德心了,明显是带着一股怨气和针对性。
有车主就跟理想汽车的客服反映,说现在网上铺天盖地都是骂理想车主的,搞得他们这些车主都跟着受牵连,现在出门开车都感觉有点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另眼相看。
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错,却要为一个群体的“标签”背锅,这滋味肯定不好受。
如果说线下的遭遇还只是个例,那线上的情况就更让人觉得不对劲了。
在抖音、小红书这些咱们老百姓平时最爱逛的社交平台上,突然集中爆发了大量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视频。
这些视频的标题都大同小异,最典型的一个就是《以前真没注意,理想车主,没有意外,一律乱停车》。
大家注意这几个词,“没有意外”、“一律”,这种话说得太绝对了,就像是下了定论一样。
内容呢,也都是拍的理想汽车压线停车、变道不打转向灯之类的行为。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开车不规矩的人多了去了,哪个牌子的车主里没有几个马路杀手?
为什么偏偏把理想汽车拎出来,用这种“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方式来批判?
这里面最可疑的一点,就是这些负面信息的发布时间和频率。
根据理想汽车法务部的说法,他们经过核查发现,这些内容是24小时不间断地在密集发布。
举个例子,就在8月3日那一天,从凌晨零点到早上七点,这可是大家都在睡觉的时间,光是一个平台,就冒出来45篇主题一模一样的视频。
这事儿就太反常了。
正常的网友吐槽,哪有这么整齐划一,还专门挑夜深人静的时候“加班”的?
这背后要说没有人在组织和推动,恐怕很难让人信服。
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在用放大镜专门盯着理想车主,只要发现一点小毛病,就立刻拍下来,然后配上煽动性的文字,批量发布到网上去,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一种“开理想的素质都差”的舆论氛围。
就在大家猜来猜去的时候,理想汽车的一位高管,产品线总裁汤靖,在微博上放出了一张重磅截图,一下子就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这张图,是一个网络兼职群的聊天记录,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怎么去抹黑理想汽车,而且还是明码标价的。
这张图一出来,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网上那些看起来义愤填膺的“正义路人”,很可能只是为了几块钱报酬的“打工人”。
咱们来看看这份“工作任务单”有多详细。
任务主要分两种。
第一种,是去现实生活中收集理想汽车的“黑料”,比如不规范停车、开车压线等等。
拍一张照片给5块钱,拍一段视频给8块钱。
更让人吃惊的是,任务要求里还特意注明,网上的图不算,也不能重复发,但是允许用AI生成,只要看着逼真就行。
大家看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抓拍了,这简直就是一条“黑料”的生产线。
为了抹黑一个品牌,连用人工智能造假这种手段都用上了,这性质可就完全变了。
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很多负面图片,甚至可能都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被凭空制造出来的。
第二种任务,就更直接了,就是去理想车主发的笔记或者视频下面,发表恶意的评论。
一条评论给1块5,要是评论里带上图片,就能拿到2块钱。
为了保证“工作质量”,还要求评论完了要整个屏幕截图发给管理员审核,如果审核不通过的次数多了,还会被取消任务资格。
你看,这套流程多么专业,分工明确,还有KPI考核。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负面内容会像洪水一样涌来,因为背后有一整套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在支撑。
事情到这里,真相基本上已经水落石出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车主素质的普遍问题,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针对特定品牌用户群体的商业抹黑行为。
理想汽车的法务部也正式发了声明,态度非常强硬,说这是涉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挑战了法律的底线,他们会坚定地和车主站在一起,通过各种法律途径追究到底。
这件事给我们普通人带来的思考,其实已经超出了汽车圈本身。
首先,它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商业竞争中一些非常丑陋的手段。
过去我们理解的竞争,是企业和企业之间比产品、比技术、比服务、比价格。
你车子造得好,我就要造得比你更好;你服务周到,我就要比你更贴心。
这是一种良性的、促进整个行业进步的竞争。
但是现在这种手法,它不直接攻击产品,而是把矛头对准了使用这个产品的普通消费者。
它的逻辑是,我搞臭你的用户群体,让所有人都觉得用你这个品牌的人都有问题,这样新用户就不敢买,老用户也觉得没面子,从而达到打击你这个品牌的目的。
这种做法,不仅卑劣,而且非常危险,因为它是在我们消费者之间制造对立和矛盾。
其次,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我们国家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精神。
咱们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反不正当竞争法》里也写得很清楚,不能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来损害竞争对手的声誉。
这种花钱雇“水军”进行系统性抹黑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商业诋毁,是法律明令禁止的。
如果容忍这种风气蔓延开来,那以后企业还有什么心思去搞研发、抓质量呢?
大家干脆都别好好造车了,都把钱花在请“水军”互相攻击上,最后市场上一片乌烟瘴气,受害的还是我们所有消费者。
特别是现在,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是咱们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在国际上都有了很强的竞争力。
这种时候,自己人还在窝里斗,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互相倾轧,这不仅是丢自己企业的脸,更是损害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形象,是典型的内耗,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最后,作为普通的网民,我们也要通过这件事学得更聪明一点。
网络世界信息真真假假,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的全貌。
当看到一些一边倒、情绪特别激动、内容又高度雷同的信息时,不妨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这些内容会集中出现?
背后是谁在推动?
谁能从中获利?
保持一份理性和审慎,不轻易被带节奏,不参与到网络暴力中去,是我们保护自己,也是净化网络环境应尽的一份责任。
一个健康、理性的舆论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来维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