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地下车库里,只有指示灯还在喘息。
空气里漂着淡淡的焦糊味——一辆电车的尾部,黑色烧痕像是失控的水墨。
警戒线外,一个保安拿着手机低声自问:“是不是充了便宜电?”旁边的车主两眼发直,嘴里反复咕哝:“我明明选的高价电,怎么还是烧了?”现场,人声不多,疑问却很密集。
指尖划过手机屏幕,抖音里还在滚动那些“劣质电”传说:“新疆风电更纯净”,“山西火电有杂质”,“只有充1.5元/度的电才安全。”说来也怪,这年头烧坏的不止是电池,似乎还有人心里的逻辑保险丝。
如果你是那位车主,凌晨三点站在焦糊味里,你会怎么做?
是赶紧找电网客服理论?
还是掏出钱包,发誓以后只用“纯净电”?
或者,和我一样,默默在心里盘算着那个问题:一度电到底能有多脏?
顺着这些“电有好坏”的言论往下查,我发现,不少人已经把电价和汽油标号挂钩了。
几毛钱的“谷电”被说成“劣质”,仿佛电里真藏着什么肉眼不可见的杂质。
有博主举着仪器在镜头前晃,说能“过滤电里的脏东西”,评论区还真有上百人追问购买链接。
有意思的是,这仪器明明是二手车商用来测电池健康的SOH检测仪,不会过滤任何电力杂质——但只要有点“科普”的包装,立刻变身“神器”。
这年头,网络谣言只需一层滤镜,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点赞。
从专业角度检视这些言论,逻辑链条简直能把电网工程师逼疯。
我国电网有严格的电能质量管控体系,电的“好坏”并不存在,只有价格的差异。
国家电网客服一口咬定:“电力只有价格差异,没有质量优劣之分。”想拿“劣质电”烧车?
恐怕比中彩票还难。
更别说电车本身的OBC(车载充电机)系统会自动甄别供电质量,检测到电力不稳,分分钟断电自保。
有点像夜店里的安检,什么“杂质”都进不来。
不信可以看看那些电池自燃的案例,福建霞浦阿维塔06、上海理想MEGA,事情一出,网络立刻有人断言“肯定充了低价电”。
事实呢?
没人能拿出哪怕一个案例能证明“便宜电导致自燃”。
当然,说到这里,我得承认一句:人类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尤其是危险,天然焦虑。
每逢电车起火,热搜榜蹭蹭上涨,谣言如病毒般一路传播。
电力成了新“玄学”,各种“风电有灵气,火电伤电池”的说法层出不穷。
有车主晒账单:“只充2元/度高价电”,自信写道“买个安心”,底下不少人瞬间跟风。
还有更上头的,专门绕远路去所谓的“纯净风电站”充电,时间成本和电费双双上涨,电车未必更安全,钱包倒是先瘦了。
细细琢磨,这些言论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自燃”。
电池热失控、BMS系统漏洞、车企减配电芯才是真正的技术隐患,却被“劣质电”这口大锅盖得严严实实。
有种滑稽感:本该攻克的技术难题,被大众轻易归罪于一度电的价格,专业问题变成了玄学问答。
信息的传播逻辑在这里变得很魔幻——社交媒体的强互动和低门槛,让“反智言论”比正经科普更容易流行。
算法像个着急的推销员,只要能让你多刷一秒,黑与白都能变成流量。
如果要追溯这些“反智言论”的源头,恐怕不仅仅是个别无知博主的锅。
反智主义本质上是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普遍不信任,个别“专家”失德行为透支了整个群体的信誉。
平台算法追逐流量,极端化、情绪化的内容反而更有优势。
就像街头算命先生总比物理老师更容易收获围观。
科技信息的“中立”早就被情绪击穿,谣言甚至能反向带动一些消费产业:电力滤清器、纯净电站、真假检测仪,淘宝上应有尽有——比电池的热失控还要“热”。
通常这个时候,媒体和平台会出来喊一嗓子:“我们要治理反智言论!”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远不止加几个“不实信息”标签那么简单。
平台审核如果只靠关键词,遇上谣言马甲,分分钟被绕过去。
真要防堵,势必要有全链条的防控体系。
比如和国家标准数据库对接,遇到伪科学内容自动弹窗告警。
还得让权威专家多刷存在感,不能只让标题党、焦虑文霸屏。
谁说权威科普一定要平淡无味?
如果能像美剧那样拍成“电力CSI”,说不定比谣言更有看头。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电车自燃的现场如果请个“网红法医”,是不是能让舆论更快降温?
当然,说到这里,我也有职业上的一丝尴尬。
科普和反智,就像警察和小偷,永远在赛跑。
我们相信数据、逻辑和证据,但群众的焦虑、平台的算法,有时候比真相还要快。
“技术中立”听上去很美好,放到现实里却成了甩锅的挡箭牌。
这年头,谁还没被谣言坑过?
上一秒还在嘲笑别人“电力滤清器”,下一秒自己可能就在群聊里问:“听说某品牌刹车失灵是真的吗?”
如果要谈解决方案,我偏向于快速响应和理性对话。
用户举报“劣质电”言论后,平台能否24小时内联动专业机构公开辟谣?
权威信息能不能比标题党更快抵达用户?
别让“认知自燃”烧穿了理性对话的底线。
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持续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大家习惯于质疑、查证、而不是盲从。
毕竟,电车自燃顶多烧坏一辆车,认知上的自燃,却有可能让整个行业、甚至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讲了这么多,回头看那辆凌晨自燃的电车,和焦虑到失眠的车主,我始终没法给出一个“万无一失”的答案。
技术有进步,认知却总在徘徊。
也许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悖论——我们用科学造车,却用情绪开车。
那么,下一次你听到“便宜电会让车自燃”的说法,你会怎么做?
是随手点赞、还是默默举报?
或者,试着查查资料,动用一点理性和好奇心?
电的清洁度,也许无所谓优劣,但我们的认知,究竟该由谁来“充电”?
这场关于电力、技术和人心的自燃,你准备好灭火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