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央妈开启降准泄压阀,其中针对汽车金融服务和汽车租赁服务准备金进行调整,从原来的5%降到了0%,这意味着从政策层面试图给中国车市再注射一支强心剂。那么,中国车市还能压榨出多少消费潜力呢?
国内价格战见底了吗?
在经历了三年的价格内卷之后,2025年车企本来试图开启技术内卷,凭借智能辅助驾驶拉开差异化,而随着安全事故频发,有关部门针对相关技术的规范化措施出台,致使营销噱头被“夹”,车企没有其他招数的情况下,竞争大概率又回到了价格战。
那价格战还有空间吗?消费者真的能用更低的价格买的质量不缩水的产品吗?几位汽车从业者的答案都是“绝对不可能”。
就连一些之前站出来指责某些企业偷工减料的车企,也悄悄在改款或者新一代产品中大幅降低用料标准。一位工程师描述说,某品牌新能源车第一代产品的设计冗余非常高,但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在改款和其他系列产品中,设计上基本都顶着国标线来做,消费者看似买到了更便宜的产品,但确实是与初代产品相比大幅缩水。
价格竞争,直接导致产品标准降低,再夸夸其谈所谓“安全平权”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这样的竞争,最后就是在国标线上的成本竞争。供应链齐全且价格可控的企业也许还会有些挤压空间,而其他企业呢?准备自然死亡,还是拼个头破血流?
在目前的现实之下,大幅度价格竞争不会再现。而那些被迫采取大幅降价续命的品牌,也必然会被淘汰出局。
自主品牌时间差优势不在
从本届上海车展的理性基调中,我们可以嗅到了下一阶段竞争的残酷气息。合资品牌开始放下身段整合国内供应链,外方终于意识到他们根本无法再建立一个独立的新能源化、智能化的供应体系,而选择与国内伙伴儿共同打造新能源产品,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伴随着丰田与广汽合作的铂智3X上市,丰田直接从埃安霸王龙改造了这款十三四万就具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纯电SUV,订单立刻猛增。一汽丰田则开辟另外一条路线,通过整合比亚迪供应链和丰田自身的技术标准,将原来命名的BZ3C直接改名BZ5,预售价格也在11万到15万之间,直接杀入主流新能源家用车价格区间。
而日产拿出了最后一搏的架势,东风日产N7与东风奕派eπ007高度技术共享,又拿出了日产特有的技术和标准,也标定在十三四万的价格,配置一应俱全,同样订单火爆。
大众通过南北大众各自的技术整合,已经把纯电、插混和增程车规划完毕,不管是十万左右的家用小车,还是二三十万的冰箱彩电大沙发,都将在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全面铺开。
豪华品牌奥迪也正式牵手华为,上汽奥迪的A5L SPORTBACK成为首个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豪华品牌燃油车,一汽奥迪也将在智驾智舱上采用华为方案。高端燃油车接入华为解决方案,奥迪是第一个,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而新能源品牌AUDI也开始拥抱Momenta等中国科技企业,全面开启更中国化的智能化路线。
而自主品牌的先发优势,尤其是新势力的先发优势,在2025年几乎荡然无存。所谓的时间差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合资品牌和传统自主品牌都已经赶上,上档次的车型接入华为,中端车型接入Momenta等供应商,目前市场上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正在趋同,卖点也在同质化,那么接下来大家还可以拼什么?
可以预见的竞争态势
合资品牌原来价格贵,现在价格跟新势力和其他自主品牌几乎一样,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那些消费思路相对传统的用户,他们对于合资品牌的信赖感依然根深蒂固。不管丰田、日产还是大众,他们的中方工程师都对产品品质特别自信,他们几乎一致的观点就是,合资品牌的安全标准更高,尤其是在新能源解决方案方面的标准相对严谨。
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安全的话题在流量快感消退之后,逐渐成为理性的主流需求。在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的节点上,行业管理者也适度调整了政策导向,比如关于电池不自燃不爆炸的国标标准,继续推动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的协同发展,只不过在明年燃油消耗标准上进一步收紧,目的是巩固已经建立的新能源供应链,实现对中国市场汽车制造标准的引领地位。
在大变局之下,管理者要达到的目标必然是先巩固自己的市场,建立自己的标准,从而提升综合实力,进而提升抗风险能力。这一点不理解也得理解,理解了就会抓住未来的机会。
但是,对于汽车制造业而言,合资品牌充分融入中国市场也必然带来更残酷的竞争。在供应链趋同的情况下,合资品牌的经验、标准和品牌力也许会给国内品牌带来更大压力,而这种态势未必是管理者不想看到的,从而加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牌整合。从东风和长安两大集团的整合来看,更像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效率的整合,目标应该要打造一种整个行业的高效动员力。
从本届上海车展可以断定,中国品牌出口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新能源车出口。挂着丰田、日产、大众LOGO的新能源车型,在传统欧美市场显然更具品牌影响力。中国品牌与这些跨国品牌在几乎一样的供应链体系下,还能卷出什么样的差异化竞争力?如果这种卷会给自主品牌带来前进的动力,也许行业管理者更是乐见其成。
总结一句话,价格竞争已经基本见底了,接下来是残酷的品质竞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