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流线型的车身曾是眼球杀手,连邻居家遛狗的大爷都琢磨过要不要“以狗换车”。可最近这段时间,小米SU7成了稀客,偶尔现身,居然还不是自己跑,是被板车护着走,像是被“软禁”的新车。车轮下的泥巴还新鲜,却不得不躺到“召回”二字的罪证板上。这画面像极了警局里的嫌疑人——看着挺体面,到最后还得为自己“洗白”。
这种操作堪称“互联网公司风格”:主动认错,提前埋单,舆论先行。本来一堆瓜群众围观看热闹,没等爆料,就先来了份官方通报。召回时间段精确到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批次锁死在116887辆SU7标准版。告示里写得四平八稳,问题到底是“哪些问题”?没明说。但大家心里有数——大概率是跟那场让全国人心头一紧的车祸有关。
回忆一下案情:“2024年3月29日晚上10点44分,德上高速铜陵段”。三名女大学生,踏着春夜的余温赶去面试,一路顺风却栽倒在水泥护栏前。车速原本116km/h,“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硬件上线,系统灵敏地发现“前方施工、障碍物”,自作主张减速到97km/h。接下来的流程就像程序员的报错日志:系统警告→驾驶员接手(1秒)→97km/h撞护栏→车辆爆燃。从警告到事故,不到两秒。有人调侃赛道用秒分胜负,这次两秒却分出了生死。
说实话,这种案例在我职业生涯里见得多了。时间太短,驾驶员来不及反应——这个理由在每一起高速事故里都能当模板用。家属那边痛心疾首,觉得辅助驾驶反倒让人松了防备,关键时刻系统把球踢给人,人还没来得及低头起脚,比赛已经结束。小米这次“主动召回”,倒像是嫌疑人主动投案,“不是我主动把你撞了,是我自己意识到安全漏洞要补”。
有人一边骂车企,一边也在问:“自动驾驶到底能不能信?”按现在法规,L2级和所谓的‘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全都是‘辅助’,不是‘代驾’。技术营销说得天花乱坠,高速路上真让程序员背锅,“代码能救命”终究只是个故事。你说这次小米倒霉,也不尽然——自动驾驶的“可靠边界”在哪里,所有企业都各自踩着试错线,小米只是把失误放大了三倍。
行业里有句话: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捂着不说。主动召回这招,算是个“自首减刑”的流程。比起“拖延症”“甩锅”,主动认错总归比死不承认体面些。11万台车,“夭折”三条命才换来这规模,数字怎么看都让人唏嘘。汽车品牌要脸,消费者要命。两头天平,偏向哪头都不对。
其实不光是小米,所有搞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厂商都在玩“边界试探”。市场上的技术军备竞赛,焦点从‘动力、续航’换成了‘智能、自动’。拼的是谁敢更快推新功能,谁能更快“改变世界”。可惜这个“世界”不是代码世界,是活生生的家庭、父母和未来。愿望很美,现实很骨感。临时抱佛脚,最后还是踩到“安全那行小字”。
以我多年的案头经验,辅助驾驶就是一根“糖衣炸药”。用得好了,能省力气;用不好了,就是把方向盘交给了写代码的大男孩。他们懂程序,不懂高速。自动驾驶的预警机制、障碍物识别、交接时限,这些技术名词放在工程师打卡表里很花哨,搁在现实事故现场,却是一桩桩血淋淋的诉状。驾驶员在一秒钟内要完成“人工/智能”切换,难度大概跟看一眼“程序员把锅甩给你”一样。
我们总以为车厂能把技术“做绝”,其实大多数时候,“绝”到头就是“绝路”。每次看见召回新闻,我都能想象工程师会议上那种低气压,大家一边自我批评,一边还得琢磨下一批怎么“更安全”。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只有“更难甩锅”的责任感。有时候,还会顺带吐槽下自己这份工作:分析别人失误,看着一个个数字跳跃,背后是无数“无声的家庭裂痕”。写报告时还能冷静,接受采访就忍不住黑色幽默。“我们很努力,但人比代码难修复多了。”
说回车主,那群买了SU7的老铁们,一边吃瓜,一边盘算盘算自己的车要不要也“上板车”。召回不是终点,更不是把锅盖住的手段,是企业的一顿醒酒汤。多问一句:“系统在哪儿踩了坑,怎么补?”没人指望车企万无一失,但人人都希望自家“安全提示”能管点用。“自动驾驶+人工值守”,这组合就像蝴蝶结上的缝隙,最终卡在人的反应时间、技术提示、现实路况三点之间。
我没法像雷军一样“特别难过”,但我知道技术和伦理之间,总隔着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三位姑娘出事,是技术事故,更是社会事故。她们的人生没了,技术公司多了一个“升级补丁”,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没人能给答案。但我们至少能做到:下次别让人命为技术埋单。
未来的路上,肯定还有下一个“智能召回”,下一个“技术自首”、下一个“悲剧新闻”。自动驾驶技术会更智能,也会更“自动”甩锅。遗憾的是,无论系统多智能,人还是要对方向盘负责。开车本来就是个“自己活命”的行业,偶尔添几道智能光环,记得别让它遮住最基本的安全线。
到底该信谁?技术还是自己?现在看来,买车时得带着“疑心病”,用车时要敢于怀疑“智能”的极限。召回只是补救,安全无底线才是致命。也许没人敢保证“下一个悲剧不会发生”,但每次看到新闻,我还是会提醒自己:没有哪一条高速路能宽得下人命的代价,也没有哪个技术会永远替你把车开好。
你怎么想?如果辅助驾驶和人的反应之间永远有两秒的死角,这车你还敢上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