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6L e-tron预售遇冷?电动化放缓下的豪华突围战
六月初,雨水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前两天我在地库里蹲着拍车,鞋子还没干透,脑子里却一直盘旋着一件事——一汽奥迪Q6L e-tron已经预售了,可周围人聊起它的声音真不大。朋友群里有个哥们原本就是“奥迪粉”,最近换车也没提过这款新电动车,说实话,我还挺意外。
说起来,这段时间关于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宣布全面电动化“踩刹车”的新闻传得沸沸扬扬。四年前那股风风火火要在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劲头,现在突然松了口气。不少人觉得这会不会影响到国内市场,其实静下心想想,还真未必。
为啥呢?先说身边人的直观感受吧。在国内,大多数买奥迪的人还是冲着油车去的,新能源车型虽然上架不少,但销量嘛……确实没有燃油系列那么能打。我家楼下小区停车场,有三辆A6,一辆Q5L,纯电版倒是一台都没见过。有时候和邻居聊天,他们对新能源更关心的是比亚X、理想、小鹏这些品牌,而不是传统豪华阵营的新尝试。
再往深处琢磨点,就是技术和智能化层面。一汽奥迪Q6L e-tron挂出来的数据很亮眼,比如CLTC续航超700km、800V高压平台、最大270kW快充功率,还有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双激光雷达加持,看参数比宝马iX3和奔驰EQC要新潮不少。但现在新能源圈儿竞争太卷了,这些配置放在几年前肯定炸场,如今只能算是合格线以上。
其实去年年底我去试驾了一次别家的800V平台纯电SUV,那种十分钟补能两百多公里的体验确实方便,不过用下来发现日常城市通勤根本用不上这么快速度。而且像乾崑智驾这种辅助驾驶功能,在高速上开长途的时候才体会得到好处,大部分时间大家还是手握方向盘走神听歌罢了。这类科技配置,对于老司机来说是锦上添花,对年轻用户则成了标配,不稀奇反而成了一道门槛——谁家没有点智能标签?
再扯回价格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汽奥迪Q6L e-tron作为PPE平台首款国产车型,用料做工都摆在那里,可研发成本摊进售价之后,新势力那种“堆料性价比”就显现出来差距。如果价格太高,无论续航还是智能体验,很难让消费者痛快掏腰包。“买豪华纯电SUV,为啥不直接选特斯拉Model Y?”有朋友这样问我。我只能耸耸肩,说每个人看重的不一样,但市场规律摆在那里,不便宜就难热销。
还有个细节让我琢磨半天,就是尾标上的“奥迪一汽”。有人第一次看到还以为是哪家新造车企业,又或者跟“一汽大众”有什么特殊关系,其实归属权、销售渠道这些问题背后,是品牌话语权和股份分配的小九九。不过对于普通用户只关心去哪修去哪保养、不出毛病最好。这些微妙变化,有时却会给宣传推广带来一点困扰,就像刚学会认路牌的小孩,被指路人绕晕似的。
外观设计方面,我自己摸过展厅里的燃油版Q6L,再看看e-tron版本,总觉得区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明明诞生于全新的PPE纯电平台,却依然留有很多燃油时代影子。从侧面轮廓到内饰布局,都比较保守稳妥,没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有同事吐槽:“怎么看都有点‘油改’既视感。”这句话听起来狠,但细品又扎心。在如今追求极致科技氛围与未来感的大环境下,“低调中庸”反而变成一种束缚,让年轻消费群体提不起兴趣。“我要的是酷炫未来舱,不是老干部会议室!”这是某位95后小姐姐对新能源内饰最直白的一句评价……
当然啦,也不能否认,一汽奥迪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人气与口碑,在许多家庭用户那里仍然很吃香。我爸就是典型例子,他选车只看安全耐用,“德系品质信得过”。但等他陪我一起逛新能源汽车展厅时,却被各种屏幕灯带搞得头晕目眩。他嘴里嘟囔:“现在买个新势力,好像是在买彩票。” 其实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会因为品牌底蕴选择某款产品,更重要的是实际体验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需求,以及钱包有没有被掏空……
至于终端渠道,目前来看,一汽奥迪主推新能源赛道可谓压力山大。如果售价公布后缺乏诚意,很可能出现叫好不叫座局面;如果降价抢市,则又容易伤害原本定位和利润空间。这之间怎么平衡,还真考验厂家智慧。李凤刚曾经提出要打造所谓“豪华电动3.0时代”,可现实永远复杂一些,每一步棋都需要谨慎落子,否则容易陷入两难境地。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小时候玩弹珠游戏,总想着一次全中,结果往往颗粒无收;偶尔随手一弹,却正好命中目标。汽车市场也是如此,有时候拼技术拼噱头,不如踏踏实实践行创新,把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做到极致。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关注或讨论这台Q6Le-tron?或者,你们觉得哪一点最戳你?
小雨停歇,下楼遛弯,看见邻居正在擦拭他的A4 allroad。他笑着问我要不要帮忙顺便把我的“小白”(我的二手A级)也洗一下。我摇摇头,把钥匙揣进口袋,只想着以后换什么样的新能源才适合自己生活节奏……世界这么大,每个人选车理由各不同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