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20年IPO之路:从泥泞走向巅峰,品牌重生能否逆袭?

对于奇瑞这家中国自主品牌的老将,上市的道路堪称一出加长版的“甄嬛传”。从2004年首次尝试IPO到2024年终于闯关成功,20年的坎坷旅程让人不禁发出感慨:奇瑞这么多年到底“图啥”?也许,尹同跃董事长那句“竹子的根一直在下”,才是一语道破背后的执念。

奇瑞20年IPO之路:从泥泞走向巅峰,品牌重生能否逆袭?-有驾

一口气启动7次IPO,次次受挫,我第一反应是挺住的可不只是竹子的根,“钉子精神”也刻进了奇瑞的骨子里。对比起吉利、比亚迪这些“老对手”早已坐拥江山、玩转跨国并购,奇瑞这20年的故事更像是一场泥泞中的大仗,拖着摇摆不定的新能源策略、纠缠复杂的股权关系以及日渐褪色的品牌光环,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多少带了点悲壮色彩。

一方面,奇瑞作为地方国资主导的企业,天然背负了结构上的复杂性。股权改制、混改引资,每次动作都像是一场博弈。2018年的混改算是个转折点,尤其是尹同跃通过瑞创投资间接持有奇瑞股权,身份从经理人变成了“业主”,这种身份的转换确实改变了公司的底层逻辑。毕竟股神巴菲特早就说过,要买就买那些“把公司当自己家的”老板管理的企业,这话从来不过时。

奇瑞20年IPO之路:从泥泞走向巅峰,品牌重生能否逆袭?-有驾

但另一方面,尹老板的脑门儿上依然顶着不少乌云。奇瑞这次成功IPO的背后,是一大堆尚未解开的死结。比如,新能源转型的迟缓可以说是奇瑞的“阿喀琉斯之踵”。2024年全球销量的229.5万辆里,新能源车型才撑起16%的份额,这和比亚迪47.6%的行业平均水平一比,简直是隔了一条银河系。尤其在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这两大关键领域,奇瑞对供应商的依赖加剧了技术瓶颈,同时“智界系列”反响平平,一不小心还被贴上了“高开低走”的标签。怎么看,这条新能源之路都还有很长的坑要填。

再说高端化,奇瑞的困境更是老生常谈。从掀起高端品牌热潮的观致到如今的星途,几番试水下来仍然没能真正撼动15-30万元这块价格天花板。本质原因在于,多年的低端定位留给市场的“修车排队”形象,可能比销售员的洗脑营销还深入人心。而星途ET5即使堆满高端配置,却仍然难以让消费者为其溢价买单——这一点说到底是品牌号召力的问题。

更别提奇瑞内部的战略内耗问题,产品线之间重合度高、定位模糊,生生把市场竞争演成了“自己内斗”。有人笑言奇瑞团队“思路清晰,执行离谱”,大概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目前营销体系的真实写照。

说实在的,奇瑞这次上市能够吸引外界注意,固然有其标杆意义,比如港股年内最大车企IPO这些数据光环,但市场愿意用多少耐心去等待一个从泥淖中走出来的汽车品牌重新定义自己,谁也不能打保票。要知道,理想汽车一年卖了50万辆,却估值3000多亿,而奇瑞229万辆却有可能不及千亿的市值,这种悬殊的数据对照下,投资者的冷漠其实就是对奇瑞现阶段问题最真实的反应。

问题摆在这了,奇瑞的未来只会更加艰难。新能源基础欠账太多,高端化未破局,营销差口碑颓,哪怕流着“是个好东西”的眼泪,想要活出未来的“黄金二十年”,尹老板注定得背水一战。

奇瑞的故事提醒我们,市场终究是以结果论英雄,哪怕你有再多情怀、再多规模光环,玩的是效率,讲的是增长信仰。竹子扎根再深,长成参天大树前,不可能凭“地下生长”赢得喝彩。奇瑞的真IPO之战其实才刚刚开始,它能像尹同跃那滴白发一样搏得更多唏嘘和认同吗?我怀疑,也更好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