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车界又起波澜!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虚的”,就来硬核分析一番,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儿:某新能源车企,又一次成了焦点,但这次,不是因为技术有多“炸裂”,也不是因为销量有多“狂飙”,而是因为它那套…
嗯…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售后服务,让刚提车的车主们,那叫一个愁肠百结,直呼“这车能买,但这售后,全凭运气!”
故事还得从一个短视频说起。
一位大哥,满心欢喜地提了辆新车,结果刚驶出百来公里,车子就“偃旗息鼓”了。
不是小打小闹,是直接熄火,就这么“抛锚”在路边,场面着实令人尴尬。
大哥当时也傻眼了,赶紧联系售后。
你们猜怎么着?
售后给的回应,那叫一个“云淡风轻”:“先生,您这情况,我们得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勘查,大概需要三到五天。”
三到五天?
我的老天!
这可是新车啊!
还没“捂热乎”呢,就得在路边“静待花开”?
这位大哥当时就炸了,视频里那表情,那语气,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子“心力交瘁”。
他当时说了句啥?
他说:“我花钱买的是车,不是买了个‘等待’!
这售后,比我请假还难!”
这话一出,瞬间就引爆了舆论。
评论区那是“波涛汹涌”,各种吐槽、爆料、甚至是“现身说法”的,应接不暇。
有人说自己车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售后推诿责任,最后自己掏钱修;有人说这车企就是“重销售,轻服务”,钱全花在了营销上;还有人说,这新能源车,看着光鲜,一旦出点问题,就暴露了“短板”。
咱们用车社,一看这事儿,可不能袖手旁观!
毕竟,咱们是专业的,咱们得讲道理,更得为咱们老百姓的“钱包”和“心情”负责!
所以,今天,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新能源车的售后,到底是个什么行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新车抛锚,售后‘慢半拍’”的尴尬境地?
首先,咱们得承认,新能源汽车这玩意儿,确实是个“新生事物”。
跟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不一样,它的技术路线、动力系统、集成度都完全不同。
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相对成熟的部件,在燃油车上,经过多年沉淀,已经非常可靠了。
但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它的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
这玩意儿,技术更新迭代快,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当新车出现故障,无论是“三电”问题,还是其他电子系统故障,售后要诊断,确实需要时间和专业。
但是!
三到五天?
这时间也太离谱了!
尤其是在保修期内,这简直就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漠视”!
咱们花钱买车,图的是啥?
不就是图个方便、图个安心、图个“说走就走”的自由吗?
结果新车就让你“说走就走”不了,还得等几天?
这谁能受得了?
而且,我注意到,很多网友提到的一个点,就是“推诿责任”。
什么“这问题不在保修范围”、“您得先垫付维修费,等结果出来再说”等等。
这些话听着就让人窝火!
说白了,这车企就是在“甩锅”!
把本该他们承担的责任,试图推给消费者。
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背叛”!
咱们不妨回想一下,买车,尤其是买一辆价值不菲的新车,消费者看重的是什么?
除了车辆本身的品质,还有就是对品牌和服务的信任。
你今天把消费者晾在路边,明天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长此以往,谁还敢买你的车?
口碑一旦崩塌,那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挽回的。
我记得之前有位车友,他提了辆某品牌的电动车,开了没多久,仪表盘就亮了个故障灯。
他赶紧联系售后,结果售后人员说:“您先别慌,我们给您远程诊断一下。”
结果远程看了半天,说是“小问题,不影响行驶”。
结果没两天,车就真的开不了了!
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
所以说,这新能源车企,在追求技术“飞跃”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服务”这个环节。
技术再先进,如果售后“掉链子”,那也是“空中楼阁”,说不定哪天就轰然倒塌。
咱们再来聊聊,为什么有些新能源车企的售后,会显得那么“捉襟见肘”?
首先,可能跟他们的“扩张速度”有关。
很多新能源车企,尤其是近几年成立的,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往往会采用“直营+加盟”的模式。
直营店数量有限,而加盟店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可能跟不上。
这就导致,一旦出现集中的售后问题,整个服务体系就容易“瘫痪”。
其次,就是“成本控制”。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尤其是电池,成本很高。
为了压缩成本,有些车企可能在售后技术人员的培训、备件的储备、以及服务网络的建设上,投入不足。
这就导致,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时,技术人员可能“束手无策”,备件也可能“遥遥无期”。
还有一点,也是不少网友提到的,就是“营销大于服务”。
咱们看很多车企,广告打得震天响,各种“黑科技”、“智能互联”,听着都让人心潮澎湃。
但是,一旦到了售后环节,就好像“判若两人”。
这种“重营销、轻服务”的心态,最终只会让消费者感到失望。
我再举个例子,前阵子网上不是有个很火的段子嘛?
说一个车主,车出了点小问题,联系售后,结果售后说:“先生,您这个问题,我们得等厂家那边有技术专家来指导,大概需要一周。”
车主当时就问:“那你们厂家有多少个技术专家啊?”
售后回答:“我们目前只有一个!”
听听,这效率,这资源,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车企来说,技术是“器”,而服务则是“工”。
没有精良的“器”,自然无法“善其事”;而没有精湛的“工”,再好的“器”也难以发挥其最大价值。
咱们平心而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环保,更是出行方式的革新。
但是,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绝对不能只靠“技术”和“概念”来支撑,更需要扎实的“服务”和“保障”。
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企都声称自己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言下之意,就是他们的服务也应该像互联网产品一样,高效、便捷、用户至上。
但是,实际情况呢?
不少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感受到的却是“传统”的、甚至是“滞后”的服务。
这种“反差感”,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咱们消费者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购车前,一定要做好“功课”。
不要只听销售人员的“口若悬河”,要多去了解车企的售后政策,了解他们的服务网点分布,了解他们的用户口碑。
可以去一些汽车论坛、社交媒体上看看,听听其他车主的真实反馈。
其次,遇到问题时,要“据理力争”。
不要轻易被售后人员的“推诿”打发。
要保留好所有的购车凭证、维修记录,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咱们这些新能源车企,能够真正地“走心”。
把消费者的体验放在首位,把售后服务当作是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再牛,如果服务“跟不上趟”,那也只是“空中楼阁”。
说起来,这新能源车,就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身上有无限的潜力和光芒,但也难免会有些“稚嫩”和“不足”。
我们作为消费者,愿意给它成长的空间,也愿意去包容它的一些小瑕疵。
但是,这种包容,是有底线的。
当这种“瑕疵”触及到了我们最基本的权益,当这种“稚嫩”变成了“漠视”,那么,我们也就不得不说一句:“兄弟,你这售后,真的得加把劲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车企的服务。
再多的宣传语,再漂亮的PPT,都不如一次真正让消费者满意的售后体验来得实在。
今天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它折射出来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
希望咱们的汽车厂商,都能从中吸取教训,真正地把用户放在心上。
毕竟,车子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晾”的。
有趣的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有网友在评论区提问:“如果我买的车,售后服务不好,是不是可以‘退一赔三’?”
哈哈,这哥们儿,是真敢想啊!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到了这一步,那说明这个车企,是真的“玩脱了”。
说到底,买车容易,养车难。
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汽车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铁骨,更是温暖周到的服务。
这新能源车的未来,究竟是“星辰大海”,还是“趴窝”路边,就看咱们的车企,能不能把这售后这门“必修课”,好好地修明白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