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这回是真要“梭哈”了?
裁员两万,还准备把七家“老伙计”工厂给关了?
搁以前,谁能想到叱咤中国车市的“老牌劲旅”日产,如今也得靠“刮骨疗毒”来续命?
说白了,就是日产现在“手头紧”了,而且是那种明摆着的“窘迫”。
财报数据可不是闹着玩的,2024财年利润直接“跳水”八成五,从“旱涝保收”变成“入不敷出”,亏损额度创了它九十二载历史的“新高”。
这可不是闹着玩,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攸关”。
日产自个儿也门儿清,再不“腾挪”,怕是真要“凉凉”。
所以,裁员、关厂,成了“迫不得已”。
但关键来了,日产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
有人说是中美两国“合围绞杀”的结果。
这话乍一听有点“危言耸听”,但细琢磨,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中国市场,一度是日产的“聚宝盆”。
巅峰时期,一年狂揽156万辆,把丰田、本田都甩在“后头”。
现如今呢?
销量直接“腰斩”,断崖式下跌,只剩不到七十万辆。
这背后,固然有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加剧的因素,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让不少“老派玩家”措手不及。
但日产也得“扪心自问”,是不是有点“格格不入”了?
为了“投其所好”,日产祭出了“三缸机”这招“险棋”,结果把一众潜在客户“吓跑”了。
这又是何苦呢?
省油是真,但“抖如筛糠”也是真,谁愿意掏腰包买个“震动按摩椅”回家?
等到日产幡然醒悟,想重拾四缸机的时候,市场格局早已“改天换地”,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本土品牌,早已靠着新能源汽车攻城略地。
不光是中国,美国市场对日产来说,也成了“烫手山芋”。
美国消费者购买力“萎靡不振”,市场偏好也在“悄然生变”,日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过去五年里“缩水”超过四分之一。
更“扎心”的是,它的库存周期长达100天,而丰田只有30天,本田也不过50天。
这说明啥?
说明日产的车“滞销”,资金周转也跟着“捉襟见肘”。
雪上加霜的是,前朝遗留的关税政策,让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霾”。
当然,把日产的“困局”全盘归咎于外部因素,也有失公允。
它自身也存在不少“短板”。
比方说,在北美市场,日产有点“一条道走到黑”的意思,死守燃油车和纯电动车,与混动车的“风口”失之交臂,眼睁睁看着丰田、本田靠混动车型“鲸吞蚕食”市场份额。
这就像“慢棋”,人家都走到第五步了,你还在第一步“磨蹭”,岂能不落后?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传统车企“船大难掉头”。
日产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纯电动车聆风,但结果呢?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啥?
因为它背负着太多的“历史包袱”,转型起来“畏首畏尾”,不敢甩开膀子搞电动化和智能化。
这就像背着“沉重行囊”的人,想“健步如飞”都难。
说白了,日产就像一位“抱残守缺”的老人,攥着“泛黄图纸”,在新能源的“迷魂阵”里“跌跌撞撞”。
裁员、关厂,如同“饮鸩止渴”,虽能暂时“缓口气”,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日产真正的“生路”,在于彻底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才能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
日产的“窘境”,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传统车企,遭遇同样的“滑铁卢”。
毕竟,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如果还抱着“老黄历”不放,迟早会被“拍在沙滩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