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频现“绿化带战神”?性能猛兽与用户错配才是真相
今天刷抖音又看到小米SU7冲进绿化带的视频,评论区都在玩“绿化带战神”的梗。说真的,自打小米汽车上市,这类事故视频就没断过。作为关注汽车行业多年的博主,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归咎于“车不行”或“人太菜”,而是性能取向与用户群体的错配问题。
先看设计逻辑。小米SU7从诞生就贴着“性能猛兽”标签,零百加速2.78秒,纽北圈速对标保时捷Taycan。这种性能车在调校上有特殊设定——比如低速区间ESP介入偏晚,VCU不会轻易限制动力输出。工程师的本意是保留操控乐趣,却让新手在城区道路稍踩重油门就容易失控。那些事故视频多数发生在70km/h以下路段,正好印证了这个特点。
再看用户画像。小米汽车首批车主里,有被颜值吸引的年轻女性,也有追求极速的玩车族。但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性能车需要相应的驾驶技能。就像买保时捷的人都知道要适应它的暴躁脾气,而部分小米车主可能还处在“一年两箱油”的阶段。当新手遇上猛兽,绿化带就成了最大受害者。
值得玩味的是舆论风向。每次事故都能引爆话题,从女网红穿高跟鞋误操作到最近的醉驾事件,总有人第一时间质疑车辆安全性。但行车数据不会说谎——多数案例最后都指向人为因素。这种“出事先怪车”的思维,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新兴品牌的苛刻审视。
其实类似情况在汽车史上屡见不鲜。当年福特Mustang引入2.3T Ecoboost版本时,也因动力强劲导致事故率上升,被戏称为“Crowd Killer”。后来厂家通过优化电子稳定程序、增加驾驶模式选择等功能,逐步改善了这个问题。这说明性能与安全的平衡需要持续优化。
对于小米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用户教育。既然选择了“极速平权”的路线,就该配套推出新手保护模式:比如交付中心提供基础驾驶培训,车机系统内置渐进式动力解锁功能,或者像某些品牌那样设置电子围栏限制初学者的行驶区域。这些举措比单纯公关回应更有实际意义。
作为消费者也要理性看待。电动车时代加速性能变得廉价,但掌控速度的能力依然珍贵。选择性能车前不妨自问:是否真的需要三秒破百?能否驾驭400kW的瞬时功率?如果主要用途是城市通勤,或许标准续航版比高性能版更务实。
说到底,汽车终究是交通工具。再炫酷的圈速纪录都不如平安到家重要。希望车企和车主都能从“绿化带现象”中得到启发——在追求性能的同时,永远要把安全驾驶放在首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