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绵翻了翻2025年重卡市场的相关数据,越看越觉得这行业现在的格局,早就不是前些年那种"遍地开花"的样子了。
据中汽协发布的官方数据,2025年10月我国重卡批发销量10.62万辆,同比增长60%,还实现了连续7个月同比增长,单看这个数字,谁都得说一句市场回暖了,但把数据拆开来揉碎了看,藏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行业"大清洗":前五家头部企业拿走了近80%的市场份额,剩下几十家中小厂商分食剩下的20%,而「月度销量1万台」,成了衡量这些中小厂商能不能活下去的生死线。
懂的都懂,重卡这东西不比乘用车,买回去不是当代步工具,是物流企业、工程队的"赚钱家伙",所以老板们选车的时候,先看的从来不是价格,而是品牌和售后。就拿长途物流来说,要是开着小厂组装的重卡跑在高速上,半路抛锚了找不到维修点,耽误的运费、违约金可能比车本身的价格还高,这也是为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企业越卖越好,中小厂的订单却越来越少。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5年10月重卡零售销量7.09万辆,其中牵引车就占了4.28万辆,而这些牵引车的订单,九成以上都集中在一汽解放、重汽豪沃、欧曼这几家手里些月度销量连5000辆都不到的小厂,说白了就是在硬撑。
我认为,这轮行业洗牌不是突然发生的,是政策、技术、市场三重因素推着走的必然结果。先说说政策层面,近几年的老旧货车以旧换新政策,看着是普惠性的,但实际上更利好头部企业。原因很简单,新能源重卡、天然气重卡是政策鼓励的方向,而研发这些车型需要的资金、资质,中小厂根本拿不出来。
就拿新能源重卡来说,电池配套、电控系统的研发不是小打小闹,头部企业能和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电池大厂深度绑定,拿到稳定的供应链,中小厂别说研发了,就连合格的电池都难采购到。还有国六排放标准的落地,中小厂连基本的尾气处理系统都做达标,环评都过不了,生产线只能半停工,订单自然就流到了合规的头部企业手里。
再说说「1万台生死线」的由来,不是随便定的数,是算出来的。重卡行业的固定成本摆在那,生产线的维护、研发投入、全国性的售后网点布局,每个月都要烧钱。要是月度销量达不到1万台,这些固定成本摊到每辆车上,根本覆盖不了,更别说赚钱了。
2025年10月的销量数据里,重卡Top10企业里后五家的销量都不足4000辆,这些企业现在的状态就是,接订单亏,不接订单更亏:接了订单,生产出来的车分摊不了成本,卖一辆亏一辆;不接订单,生产线闲置,工人工资、厂房租金照样要付。据小道消息,已经有几家月销不足3000辆的重卡小厂,开始变卖生产线设备了,无非是想回笼点资金,少亏一点是一点。
对比全球重卡市场的格局,我国这轮集中度提升的速度其实远超欧美。欧洲的重卡市场早就被沃尔沃、奔驰、曼恩几家寡头把持,但他们的集中度提升用了近10年时间,而我国只用了5年,核心原因就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完整性。
欧洲的新能源重卡转型慢,还在纠结柴油车的技术升级,而我国的头部重卡企业能快速切换赛道,从柴油重卡到天然气重卡,再到电动重卡,只用了短短几年。2025年10月的新能源重卡终端销量约2万辆,同比增长1.4倍,渗透率接近28%,这些销量几乎全被头部企业包揽,中小厂连新能源重卡的样车都造不出来,更别说抢占市场了。
,行业寡头化会导致垄断,最后损害消费者利益,但我不这么看。相反,集中度提升后,头部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反而能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就拿氢燃料重卡来说,现在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都在布局,已经有小批量的氢燃料重卡在港口、矿区投入使用,续航能达到500公里以上,补能时间也缩短到了30分钟以内。
要是还像前些年那样,几十家小厂各自为战,每家都把钱花在拼价格、抢低端订单上,谁也没精力搞研发,我国重卡产业永远只能停留在低端组装层面。
还有出口市场,这也是头部企业的主战场。2025年我国重卡出口量预计超过30万辆,其中90%以上都是头部企业的产品,这些出口的重卡不是低价走量,而是靠着新能源、智能化的优势,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和欧洲品牌竞争。
比如我国的天然气重卡,在中东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20%,核心原因就是性价比高,而且适配当地的天然气资源,这是中小厂根本做不到的:中小厂连国内市场都守不住,更别说搭建海外的售后网络、适配不同国家的排放标准了。
话说回来,2010年前后的重卡市场可不是这样的时候只要能把驾驶室、发动机、底盘组装起来,就能卖车,小厂遍地都是,甚至有些作坊式的厂子,一年卖个几千辆就能活得很滋润。但现在不一样了,市场需求变了,物流企业要的是省油、可靠、智能化的重卡,比如带车道偏离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的车型,这些智能化配置需要和芯片、软件企业合作,中小厂既没技术也没资金,只能被淘汰。
2025年1-10月重卡累计批发销量92.9万辆,同比增长23.99%,但这92.9万辆里,前五家企业就占了61%以上,剩下的几十家分剩下的份额,这种趋势还会继续,未来3-5年,能活下来的重卡企业可能只剩个位数。
,中小厂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只是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有些小厂开始转型做专用车,比如冷藏重卡、危化品运输重卡,避开和头部企业在牵引车、工程车这些主流市场的竞争,虽然市场规模小,但胜在细分,也能活下去。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小厂很少,大部分还是卡在了技术和资金的门槛上,最终只能退出市场。
从整个产业的角度看,这轮"大清洗"其实是好事,是我国重卡产业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标志。前些年我国重卡销量虽然高,但核心零部件比如高端变速箱、发动机,还依赖进口,现在头部企业已经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甚至开始对外出口变速箱、车桥这些核心部件。
2025年10月的重卡销量数据里,500-600马力的牵引车占比40%,这些大马力牵引车的核心部件都是国产的,这放在10年前是不敢想的。
啊绵最后想说,任何一个产业的升级,都会伴随着洗牌,重卡行业也不例外。5家寡头吃掉80%的市场份额,1万台成为生死线,看似残酷,实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