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里二手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常见?值不值得入手?
其实,在今天聊之前,这种车早就存在,只是换了个名字。过去也叫“包牌包税车”。
在传统的经销模式下,为了完成销量目标、拿到厂商返利,4S店会低价把车卖给小经销商,往往是先上牌、交完购置税,再拿出来转手卖。
过去车市是卖方市场,压力不大,这种操作大多是为清库存。可如今竞争激烈,经销商库存高企,不得不加快出清,部分新能源厂商甚至直接把车发给二级网点。
结果就是零公里二手车越来越多。对二手车商来说,这是销售方式的革新,甚至多方获益。比如二十万级热门车型,从二手车商买能比4S店便宜一万以上,不那么抢手的价格还能更低。
相比那些车况参差的二手车,零公里二手车品质有保障,卖得快、周转率高。
看起来厂商、车商、消费者三方共赢,但我要泼点冷水:零公里二手车虽然和新车几乎没区别,却可能缺少几次4S店赠送的保养;首销权益里的随车充电器、打气泵、补胎液等也可能被扣下;甚至关键的三电终身质保都可能没有。
只要消费者能接受这些,买自然是可以买的。
对市场的伤害比对消费者更大
零公里二手车最大的风险,其实是对汽车市场本身的破坏。
因为上牌那一刻就会被算进销量数据,结果造成销量虚高。大家买车喜欢参考销量榜,但“唯销量论”早被证伪。哪吒汽车就是典型,当年靠低端车型冲榜,月销过万风光无限,但低价策略让资金链断裂,最终轰然倒下。参考销量买单的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更严重的是,零公里二手车搞多了,还可能冲击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
比如,有车商透露:原价9.98万的秦L,包牌包税只要6.68万;原价5.79万的MG5手动挡,包牌包税包交强险只卖3.98万,折算下来相当于新车落地直接打7折,看得人心动。
但问题是,这种渠道车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于是消费者更倾向于观望,等新车变“零公里二手车”。
一旦大家普遍持币观望,新车销量更难提升。这不是猜测,有数据显示,超八成消费者承认价格战会直接影响购车决策。换句话说,“你降价归降价,我继续等更低”。
如此一来,车企继续压货给经销商,甚至自己也把车流向二网,结果制造出更多零公里二手车,陷入恶性循环。
上游供应链的隐忧
不仅如此,汽车上游供应链也难以幸免。
消费者观望过多,车企加码价格战,降价压力又传导给零部件厂商。
本就资金紧张的供应链企业,还要被要求降本。供应商不是神仙,不可能亏着也维持运营。
最后的结果就是偷工减料:材料能差一点是一点,漆面能省一道省一道,螺丝能少打就少打。质量如何保证?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有时为了成本牺牲东西,我自己都心虚。”
当上游如此紧绷,下游又盛行零公里二手车,一旦真压垮经销商,造成资金断裂,引发供应商停供,影响将非常严重。
“价格战”卷到极致,谁是真赢家?
厂商之间你一台车赚一万,我压到赚五千,他再卷到三千。表面价格战,暗地里靠零公里二手车冲销量。
赚不赚钱已经无所谓,先拼命卷再说。
从消费者角度看,当然希望车价越低越好,但更担心“便宜没好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