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汽车产业的战鼓擂响,昔日的王者正踉跄前行。
220万台车碾过第三季度的销售战场,却留下88亿元触目惊心的亏损深渊——这不仅是数字的崩塌,更是一场时代巨变下的生存寓言。
全球第二大车企大众集团,如同被拔去獠牙的巨兽,在中美两个大国的挤压中,发出沉重喘息。
1. 庞然大物跌倒
德国大众集团今年第三季度财报,宛如一场冰与火的交响曲。220万辆的全球销量仅次于丰田,但大众财务数据却上演惊心逆转——净亏损10.7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8亿元),同比暴跌168.8%,营业亏损更达12.99亿欧元,创下五年季度最差纪录。这一表现与去年同期净利润15.58亿欧元、营业利润28.33亿欧元形成鲜明对比,震惊这全球汽车行业。大众如同一艘满载的巨轮,在暴风雨中不断进水,纵使甲板上堆满货物,底舱却已危机四伏。
众所周知,大众集团是德国汽车产业的定海神针。
2024年,大众爆卖903万辆,仅次于丰田,位居全球第二;其狂赚1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29.2亿元),同样仅次于丰田,全球排名第二。
贵为全球第二大车企,今年一个季度售出220多万辆汽车,全球排名第二,居然还亏损了88亿元。
净利润从昔日的荣光跌入泥潭,大众这份财报是传统车企的病理切片,揭示着巨人转身时的阵痛与挣扎。
2. 利润引擎熄火
曾几何时,保时捷是大众集团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仿佛一台轰鸣的“利润引擎”。
这个诞生于德国斯图加特的豪车品牌,不仅是速度的化身,更是大众集团的“印钞机”。
例如2023年,保时捷单枪匹马就贡献了大众集团42%的净利润,堪称超级利润奶牛。
然而进入2025年,这个利润引擎熄火了。数据显示,今年保时捷遭遇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经营亏损达9.66亿欧元。
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营业利润4000万欧元,与去年同期约40亿欧元相比,断崖式暴跌99%。
保时捷跌落神坛的背后,跟其电气化、智能化转型息息相关。
以前保时捷大赚特赚时,大众可以依靠它赚的钱,弥补其他品牌的亏损。现在保时捷自身难保,都要依靠母公司输血。
赚钱的业务突然“贫血”,整个集团的血液循环顿时陷入紊乱。保时捷从“摇钱树”变成了“吞金兽”,大众的利润底线惨被击穿。
3. 中国美国夹击
此外,大众集团的危机,还源于一场跨越太平洋的“钳形攻势”——中美两个大国的夹击。
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15%的汽车关税,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大众因为车市竞争激烈,不太敢提高更多售价,将关税成本转移给消费者,只能自己承受和消化。
按大众集团预估,今年大众因为关税,不得不吞下50亿欧元的额外成本。去年一整年大众集团利润总额124亿欧元,等于美国关税抢走了大众约40%的净利润。
在东方战场,中国市场曾经是大众的利润粮仓,但是如今风云突变。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时代转变中,大众被比亚迪等中国本土品牌打得节节败退。
一方面,大众原本强势的传统燃油车,被中国新能源车降维打击。
另一方面,大众的新能源车也比不过比亚迪们,根本卖不动。
作为大众最大的单一市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只为大众贡献了66.03万台销量,同比降7.2%。大众集团在华,市场份额节节失守。
大众集团的困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时代裂变中的集体焦虑。五年首亏,既是大众帝国转型阵痛的缩影,更是传统车企集体命运的警示灯。
前有保时捷这样的利润引擎骤然熄灭,后有中美两大市场的围追夹击。
这场88亿亏损的暴风雨,既是警钟也是启示——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恒的变革。
大众能否在电动化浪潮中重铸利润之剑,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