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日本一旦出点问题,就开始拐弯抹角地甩锅中国?大阪世博会的大巴又成了新的背锅侠。车坏了,漏水、空调不行、方向盘还卡死撞上隔离带,媒体第一反应不是问“日本制造怎么出事”,而是说“这车是中国造的”。我看完新闻直接愣了几秒,这锅甩得也太熟练了吧。
我查了下,日本这批世博会电动大巴是EV Motors Japan(简称EVMJ)生产的。听起来像个日本品牌,实际是个从中国进货再改装的“拼装厂”。总部在福冈,成立于2019年,主营业务是进口中国的电动大巴和零部件。合作的企业包括WISDOM、恒天、爱中。简单讲,就是从中国买整车或半成品,然后在日本改装成符合本地标准的右舵版,再贴上自己的商标交付使用。
这家公司中标了大阪世博会的电动巴士项目,一共150辆。照理说,日本对安全要求高,应该测试得挺严。但没想到刚上路几个月,问题一个接一个:空调罢工、门打不开、漏水、甚至方向盘失灵。最严重那起事故,就是方向盘卡死撞上隔离带。幸好没人受伤,不然真得出人命。可日本媒体的报道看下来,前面几段全是“中国产大巴质量堪忧”,要到最后几行才轻描淡写地提一句,这车其实是日本公司进口改装的。
这就有点意思了。EVMJ自己在官网上写得很清楚,他们通过“平行进口”把整车引入日本,在本地工厂改装成日本规格,再按自家标准检测、试跑、做性能验证。这意思就是——改过、测过、装过,都在日本干的。那现在出问题,为什么一句“中国产”就把责任推干净?改右舵方向盘、加装日本系统、重新布线、甚至电控匹配都动过,出毛病不也可能是改装惹的祸?
更讽刺的是,日本自己号称汽车制造大国,但到这会儿连世博会的大巴都得靠进口中国车。2024年,日本电动汽车的全球份额只有不到2%(来源:国际能源署IEA),而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去年突破了500万辆(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这差距已经不是代工层面,而是技术路线和市场战略的全面落后。可他们不去想为什么造不出来,反倒想着先在舆论里打个预防针——出问题了,就怪“中国产”。
我还看到有日本网友留言说,这批大巴其实性能不错,是日本改装后问题才多。EVMJ为了赶进度,有些车直接在港口附近临时改线测试。方向盘问题可能是转向系统匹配不当引起的,这种情况在改装车里太常见了。但媒体不提,只抓“中国产”这三个字反复放大。
我有点想笑,也有点气。中国大巴卖到日本,本身就是实力的体现。你得承认,日本的公交体系高度规范,审查严格,能中标说明质量至少过关。可现在变成了:用的时候放心大胆,用坏了就甩锅别人。就好像餐厅买了中国厨具,厨师自己炒糊了菜,还得怪锅太中国。
更微妙的是,这事背后还有点心理阴影。日本车企这些年在新能源领域步子慢,丰田、日产、三菱都被批“掉队”。大阪世博会本来是他们展示未来科技的舞台,现在巴士车队天天出故障,颜面挂不住。于是媒体就用“中国产车质量问题”来转移视线。
我能理解他们的焦虑,但不能接受这种操作。因为这种叙事一旦传播开,对整个中国制造都是阴影。你想,普通日本民众只看到电视新闻里“中国产巴士撞了隔离带”,谁还会去查背后那一堆改装流程?久而久之,就成了“中国产=不可靠”。这比事故本身更糟。
我真想问一句,日本的工匠精神去哪了?以前出点问题,他们会自己拆开研究,承认问题,改进工艺。现在倒好,先学会公关甩锅。要脸还是要逻辑?
我不知道大阪世博会最后会不会换掉这批车,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电动车品牌这几年在全球越来越多,日本媒体的这种小动作只会让更多人想去查真相。查完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国产问题”,很多时候,是别人造的故事。
你说,这种甩锅式的自我安慰,还能撑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