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交付2个月召回11276辆:制动软件缺陷背后,新造车企业9个月压缩标定流程的代价究竟有多惨烈

小米SU7交付2个月召回11276辆:制动软件缺陷背后,新造车企业9个月压缩标定流程的代价究竟有多惨烈

我开车这些年,召回见多了。但小米SU7这回,真让人有点意外。

交付才两个月,11276辆车召回——基本上就是首批车主全中招。拿到召回通知的那天晚上,群里炸锅了,都在问这到底怎么回事。“制动系统软件标定问题”,听起来就让人心慌。

前几年我跑川藏线,下坡路段最怕刹车出问题。那种踏板越踩越硬,制动距离越来越长的感觉,简直要命。小米这次的毛病,说穿了就是ESP系统犯糊涂了——该提醒的时候不提醒,等真出事了才想起来叫。

小米SU7交付2个月召回11276辆:制动软件缺陷背后,新造车企业9个月压缩标定流程的代价究竟有多惨烈-有驾

广州车主李先生的经历,听着就后怕。连续5公里下坡,中控屏闪了个“制动系统过热”,眨眼就没了。8分钟后急刹避让,踏板硬得像石头,差点撞上前车。要是在高速上,这后果…不敢想象。

技术细节这块,博世的ESP10硬件没问题,关键是小米自己搞的软件标定出了岔子。为了追求什么“运动感”,硬是把预警温度从正常的标准调高了。结果呢?系统反应迟钝,该警告的时候在睡觉。

这里头有个说法挺有意思。小米急着上市,把正常18个月的标定流程压缩到9个月,一些极端测试直接跳过了。博世给的保守方案也被拒了,理由是“不够运动”。

你说这事儿吧,我能理解小米想做出差异化。但刹车这种关乎性命的东西,真不是开玩笑的。那些传统车企为啥要搞5、6代车型才敢说经验丰富?就是因为有些坑,你不踩一遍真不知道深浅。

小米SU7交付2个月召回11276辆:制动软件缺陷背后,新造车企业9个月压缩标定流程的代价究竟有多惨烈-有驾

数据更直观。小米工程师自己测试,连续10次急刹,制动盘温度飙到580°C,结果系统到第12次才反应过来,这时候制动距离已经比正常情况多了17.8米。你看看特斯拉Model 3,12次制动都稳得很;极氪007更夸张,15次都不带怂的。

不过话说回来,小米处理这事儿的速度还可以。OTA升级,45分钟搞定,还送代步车和充电卡。这种互联网公司的危机公关,确实比传统车企的召回流程要利索。

但你想想,问题的根子不在于修得有多快,而在于为什么会出这种低级错误。

小米SU7交付2个月召回11276辆:制动软件缺陷背后,新造车企业9个月压缩标定流程的代价究竟有多惨烈-有驾

召回前23起投诉,7起险情。问题主要出现在三种场景:长下坡、赛道模式激烈驾驶、拥堵路况连续急刹。平均跑了1876公里就出问题,说明毛病基本上一开始就埋下了。

这事儿或许要成为行业分水岭了。听说监管部门正在搞《汽车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办法》,以后涉及安全的软件升级可能都要先报备审核。对新造车企业来说,快速迭代的优势估计要打折扣了。

资本市场反应挺微妙。召回消息一出,小米股价跌了6.7%,但订单量居然涨了23%。看来消费者更在乎你怎么处理问题,而不是有没有问题。

对咱车主来说,这事儿提醒了几点:新车型的技术成熟度可能需要时间验证;激烈驾驶时多留意制动系统状态;有异常赶紧反馈,别当小事儿。

小米SU7交付2个月召回11276辆:制动软件缺陷背后,新造车企业9个月压缩标定流程的代价究竟有多惨烈-有驾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OTA召回估计会变常态。但在安全和性能之间、在快速迭代和稳定可靠之间找平衡,这是所有车企都得面对的课题。

说到底,开车这事儿,平安回家才是硬道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