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万起的长安第四代逸动,买顶配才是真香,全面升级配置性价比更高,值得考虑的最佳选择
我一边把手放在档杆上,一边还在琢磨,为啥这个价位能搬出这么多硬菜。刚买完车那会儿,和朋友闲聊,他调侃:你不觉得这车标有点小气?很多配置都跟价钱不配。说实话,起初我也觉得:嗯,顶配那点配置差不多就是豪华版吧?但后来试驾一圈,我的感觉渐渐变了。
你知道的,现在的市场价,7.29万起,好像连个中配都算正常,甚至买个次低配都不亏。可是我试过后,是真心觉得:选顶配才差不了多少,反倒体验更值。有人会问:这更值的感觉从哪来?其实就是你比如说,18英寸轮毂,真不好意思,差不多每次换胎都要想办法费事点,日常用车,这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用处。而且,自动折叠后视镜和无线快充的便利我试了几次,感觉用得顺手,心里觉得物有所值。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内的空间感挺不错的,尤其是后排腿部。昨天下班路上,一个司机朋友偷偷告诉我,我觉得这车隔音也挺好的,比我那辆老款逸动静音多了。估算一下,噪音控制,基本在60-65分贝左右,还是偏低的。听到这个,我心里就有个疑问:是不是因为用了更多的隔音材料?还是新车的密封水平提高了?我没细想过,不过感觉这个配置,实际感受挺到位。
再说说比较。其实同价位的市场上,觉得一两款车差不多的水平,像某品牌某车型,内饰用料和这台比起来,简直差个一个档次。对比之下,逸动的内饰布局、用料——虽然不能说豪华——但胜在刚刚好。比如说,14.6英寸大屏,在这个级别中,确实算硬核了。没记错的话,另一款车那块大屏,清晰度略差,也没那么多智能功能。
我要自我更正一下:如果一开始说全系都是好配置,那就有点夸大了。最低配也算够用,主要看你需求。刚才说这些,是因为我也搞不懂为什么有的朋友会觉得,钱多点买个中高配,体验感会差那么多?其实这就像买手机——配置多一些,体验是真的不同。
说到这,我还挺好奇:会不会有人觉得,买车就图个酷,或者省心? 比如说,像我这次试后发现,像金属材质的空调按钮,实实在在让我觉得:这车用料爽快多了。实际上用起来,能感受到的差别,不就是那点触感吗?或者,是不是我们太关心物理层的硬件,而忽略了使用的流畅度?很多配置升级的真价值,只在用一用之后,才能知道。
我还想到,实实在在的成本也在里面。长安的供应链,轮到我心里其实挺明白:用高强度钢和强化底盘,是在‘用料’上下注。而这部分成本,虽算不上特别便宜,但在整个车里,也算是基础。估算下来,车身用料加起来,基本占了整车成本的10%。至于底盘的提升,我猜,不然怎么能过弯的时候感觉更线性?这个硬核感觉,也是我那次高速变道时,特别有信心的地方。
你会想:那到底是哪个配置最值得?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你预算允许,顶配的配置,几乎是买的价值远超价格的。比如那50W无线快充,虽然不如豪车的那种实际科技体验,但用起来的便利,日常平顺感,已然提升不少。
说到这,我还要问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多花点钱,买个同级别的差个几百块的配置?难不成,他们觉得,价格差一点也意味着用料差体验差多了?还是惯把配置看得太重?我真不知道。但我觉得,车辆的整体品质,比单个配置重要多了。
讲到这里,我得承认,自己有点偏心这个顶配。毕竟,车的机械素质——比如动力和悬架,都比一些便宜货更靠谱。那台旗舰引擎,蓝鲸1.5T,真的不输其他一些合资的同级别车型。更别说,悬架的改良,让我在弯道中的支撑感更强,这在平常城市驾驶和高速转弯中都能感觉到。
坦白说,这有点像买个手机,明明功能够用,但偏偏喜欢多拿点配置,显得高级。我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正常行驶中,大概在6到7升之间。保值方面,考虑到这台车的品牌和配置,二手市场表现也算还可以,估算保值率大概在50%左右(这是体感,样本少,别太当真)。你会不会觉得,这舍得带来的是生活上的提升,但还是得玻璃心一点:太追求这些硬指标,也不要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
再说个细节:我刚才拍照时,注意到后排座椅的折叠方式没有那么复杂,跟想象中一样灵活。说到这,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难不成,很多配置的创新,都是在背后偷偷加账的?哈,当然不可能那么骗钱。就算真那样,体验到的感受才是最关键的。
你还在为配备缺多少犹豫吗?能体现出车主生活品质的,未必是标志、外观或配置的折扣。往往,是那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比如那一晚,开着车在暮色中戳个微信,突然觉得,哎,这车,用着挺顺手的。你觉得呢?还是说,真正让你心动的,是那天偶然发现的暖风按键,比起配置清单上的数字,更值得深入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