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你糊涂啊,原来租电是不让跑网约车的,这事一开始我也没留意。还记得我朋友说,他搞的那款纯电小车,月里程限制才3000公里,超出还得多付费,0.2每公里,听着是不是挺坑的。这不光是载过朋友的货,开点小差事啥的,要是不注意,账都算不过来。估摸着以后还得琢磨琢磨它的三电质保,毕竟换电池啥的不好保证,出点问题钱就得花不少。
不过这个事估计也不愁卖,毕竟是多方联合搞的,谁让这是一个合作体——京东+广汽+宁德时代+华为。京东负责渠道打通,从选车、贷款、保险,到物流、充电桩,都在它的手里。就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京东的物流发货速度特别快,基本当天下单第二天到。广汽就是背后参与代工,生产车的,单单看订单,厂里每天都满载待发,车模样也还算挺有趣的,反正不是进口标签那种感觉。
宁德时代则拼命推它们的换电生态,毕竟破局在新能源补能体系。其实我觉得换电站的点子挺诱人的,尤其在城市里。说实话,我也搞不懂为什么现在还会有人坚信传统充电能跑长途。你电池容量越大,重量都跟人重量差不多,装车难度都高。
哎,对了,我还想问——你们觉得谁最看中这个缝合怪车?我猜不少投了合作的厂商都是为了赌未来的市场,后续这车能不能站起来,关键还是看销量。你说你买了一辆,能跑3000多公里,平日都除了上下班外偶尔远点也就两天。其实我也考虑过,买辆便宜的电车,平时市区周边走走挺轻松,成本也低。
说到底嘛,3000公里的限制,给我这种平时主要在城里跑的用户来说,没啥影响,要是用在跑城际或者快递、外卖啥的,可能就不太合适。咱都知道,跑网约车的每天光换电池,不用换电池的车,长途需求就不高。换电空气里,重量还增加,整体体验就打折扣。
我还有个疑问,你们觉得这个京东的渠道,真能帮它们卖出一波量?我看线上线下一体化还真挺厉害,但人家忙活这么久,是不是也在赌将来的新能源补能系统,能稳住消费者?或者说,这车能不能扛得住市场检验?还得看那款首发车型表现了。
我就想,像我这样的平头老百姓,真有必要为这种拼凑出来的产品买单?我之前考虑海豚,最后没买,反正现在市场上车多得很,五菱、奔腾的小车都能满足日常,价格也比这个便宜不少。你觉得,买它们哪怕会多花点油钱、跑得慢点,也不至于留下一堆后顾之忧。反正走得慢,还能享受车内空间。
对,讲这么多,倒让我想到:真的有人会为了这些跟拼拼凑凑出来的车,打算伺候它个十年八年的?我猜测,这类车的生命周期,可能没有传统车那么长。没细想过,但感觉以后这类新能源汽车,可能更像是快递的临时工,用几年就换个新,完全没有收藏价值。
哎,说这么多,你们觉得,这些品牌拼出来的汽车,真能在市场站住脚?还是只是一场合作秀,最后还得看谁能撑到最后?下次买车,是不是还得考虑一下这个市场潜力之外的实际体验,还是得看谁可以帮你省点心?
唉,反正我现在的重点还是把手里的两万两买得值点。这玩意还能用十年吗?说不定,年底出了新政策,啥样我都猜不透。你们那边,谁还会真去拼装这玩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