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的销量真让人震惊。官方和一些行业媒体说,7天假期里新增订单超过23.6万台,日均还算稳定在3.65万,增长率超过150%,听起来像个闪电战。其实我自己琢磨过几次,这个数据也不是他们随便报的,虽然是估算的(反正我从深圳的4S店听到的,也差不多那数),但确实反映出整体走向——比亚迪的火爆有多么夸张。
我还翻了翻笔记,去年那会儿7天假期订单大概在16.8万台,去年同期的假期只有7天,现在线上说高达29.2万台,相比之下,增长近74%,这个数量真的足以炸锅。这意味着啥?意味着比亚迪的订单保持得还挺稳,产能也是个问题。你知道我刚才拿电脑跑了下粗略计算——假设平均每台售价在15万上下,算个中位数,大概收入就得接近四五百亿人民币了,当然这只是个粗略心算。一家企业能在短短几天内拿到这么多订单,说明其实竞争差不多到谁跑得快,谁赚的多的阶段。
这时候有人会问:到底是什么让比亚迪在这个假期里如此火爆?我想原因不止一个。第一,车型布局极宽——从家庭偏好的秦家族和宋家族,到高端的仰望、腾势,再到海洋网的海狮06、海鸥,几乎覆盖了从10万元到百万级商务超豪华的所有价格段。你想想,无论是刚入门还是追求极致奢华,车子都能找到自己位置。尤其海狮06,单车型订单超2.3万台,刷新了海洋网车型的假期纪录,我心里还在想:这车是不是市场突然‘爆炸’了?
然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纯电订单比例明显高于混动车?反正我在行业里琢磨,消费者接受电的意愿其实比我预想的还强。比亚迪在纯电+混动双轮驱动战略下,纯电车型占比逐渐增加,可能跟基础设施完善有关系。你不出门都知道,充电桩对消费者影响巨大——尤其一线城市的用户,特喜欢快充,续航足够,安全性能稳。你身边朋友张三,去年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纯电,结果充的那几个快充站连着用,感觉充电比加油还方便,心理的接受度明显变高。
不过我也得忏悔一句,没细想过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用户(我估计占比到45%)更偏爱个性化的海洋网车型,比如海狮06。也许他们觉得这个系列看起来酷,配置高,价格适中,最重要的是好玩。我一直觉得年轻人购物其实很喜欢感觉新鲜。比方说我听说,很多年轻用户喜欢智驾,智能辅助让开车变得更像玩游戏,试驾体验后都喜欢得不要不要的。
不过我常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家庭用车会逐渐边缘化?家庭装7座SUV或MPV订单占比明显高,尤其是汉DM-i、唐EV等,因为空间大、安全配置优化,比较搅和。家庭用户关注续航、空间、安全,实用大于炫酷。我觉得这是个正常趋势——尽管我也觉得,舒适与科技,未来价格可能会越来越高端化。你有没有觉得,尤其是在二线城市,或者还不太愿意玩新鲜的老人们,还是很喜欢线下实体店的?我突然想到,比亚迪借助300多个城市的网络、4300余家门店,其实布局得挺扎实,这也是个稳字。
但说实话,这样的订单量,也让供应链压力大得不行。方程豹钛7、海狮06这批爆款车型,产能都开始紧张,提车周期最高延长到12周左右,真是买车如排队买电影票。比亚迪暗示要扩产线,像在追赶时间,但我在想:短期内,没有办法一口气解决产能瓶颈。你有没有遇到过买车等待时间长的朋友?我不是因为价格或车型问题,而是货源紧俏的问题。
讲到这里我得打个住,突然想起一句销售的话,订单像雪球滚大,就算压力大,也得想办法。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我就琢磨,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何尝不是跟生活中买菜一样——一个环节出问题,后面都跟着堵车。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优势明显,成本控制还算不错——你知道,它们自产的电池、马达,成本比第三方供应商低,成本优势换来更高的溢价和稳定的品质。
比亚迪的成功其实让我很佩服。它既能满足普罗大众的需求,也能玩高端路线。像仰望U8L超豪华的订单能突破600台,反映了比亚迪在超豪华市场的野心。我在想:是不是未来几年的车市,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大钱的都往高端走,普通的还是得用心良苦去拼价格和体验。你怎么看?未来是不是还会出现高端新能源超豪华这个细分市场?还是说,像海鸥这种平价好用的车还能撑得住?
假如你问我,整个事件背后,最关键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在于——制造成本逐步下降,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比亚迪多年深耕的渠道布局。你说,像去年秋天那会儿,很多人还在犹豫买不买新能源,但订单像洪水一样涌来,真让我觉得买车也开始变成一种买便利、买技术创新、买未来的行为。
我也在想:这些订单是不是还能持续下去?还是说只是个短期的爆发?像个人猜测,假期出行的订单激增有点节日效应,用隔壁修车师傅一句话说:买车就像赶集,节假日最热闹。长远来看,如果比亚迪能继续完善充电网络、推出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车型,也许这股热潮会变得更持久一些。
这边顺便留个问号:在你眼中,未来车市的冠军是会一直坚持走技术引领+渠道深耕这个路子,还是会出现谁能瞄准新需求的黑马?我自己猜,像比亚迪这种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路线,确实有点站得住脚。不过市场变化快,不能掉以轻心。
好了,就先说到这儿。有时候我会觉得,前路太难预料,但这波订单火爆的背后,绝对藏着许多未曾预料的变化。到底未来能走多远?还是得继续观察。你会不会遇到今年买车会不会像‘抢火车票’一样难?我还真在考虑:年底是不是要趁早抢个好车,免得像过去一样跟不上节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