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的反应是所有车企里最快的。你听说了没?一旦有用户反映问题,他们就能在几天内给出回应,而不像其他品牌,反应慢得像是在拉磨。尤其在去年那波车内异味风波,五菱弄得特别快,第一时间出来回应,甚至从供应链角度找原因,直接给出方案。而其他车企嘛,除了挂个我们重视用户反馈的声明,实际改善几乎没动静。
试想,开发一辆车。从研发角度讲,流程复杂得像焊接一块铁片:设计、样车、测试、材料采购、供应商调配、质量把控,环环相扣。而供应链,尤其在芯片短缺和材料涨价时,几乎变成最难打的牌。比方说,我个人的观察——某品牌为了赶出新车,硬是把芯片供应商拉过来定个点,其实也是个博弈游戏。供应链这块,无非就是在跟时间和成本疯狂较量。你供应的越快,成本越高;你要不赶时间,订单可能就赶不上。这块比喻挺形象——就像你买菜,等得越久越贵。
挺多厂家在用户体验上,是纸上谈兵。明明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内容更新得比仓库快,也会装作没看见。去年初,有朋友跟我抱怨开新车,后尾箱的空间不够用。有个车型,后尾箱标称有540升,实际上装个大件不方便,可能实际也就500左右。换句话说,厂家的数据有点隔山观虎斗的感觉,光看看官方参数,不够用心。
说到用心,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一个朋友的微信截图——一个新车的中控显示屏突然死机了。那车刚提完不到两周,售后修了四天,才给修复。事情不算特别复杂,但就这点小毛病,日常用车就闹心。其实我有个小猜测:可能是在供应链选择上,为了追赶时间,用了个次轮供货商提供的低成本零件。所以,问题一出现,修修补补,成本倒是没掉几块,反倒折腾时间。这也跟大家常说的快。厂家要的是让车快点出,但常常忽视了快的代价。
有趣的是,车企内部的自我认知差。很多厂家会觉得,用户在意的不是那些小毛病,重点是动力和颜值。这是个误区。就算车性能硬核,要靠宣传,也是短暂的,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是那种细节上的贴心——比如一次免费保养后,销售跟我说我们的小礼物换成了环保材质的行李箱垫。虽说细节微不足道,但谁用谁知道,这点滴的小改变,能让用户觉得被关心。
而且,现在用户的反馈渠道比以前丰富多了。微信、微博、车机APP、甚至抖音评论区,几乎全是高速公路。如果一家车企能及时盯紧这些反映,主动出击,把用户的期待变成现实的产品体验,那就赢在了起跑线。
你说,为什么没多少品牌会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成本。回应用户的反馈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调整,更是一场持久战。要有人专门负责跟踪反馈,分析数据,改一两个细节,然后上车试验。这个过程看上去繁琐,又不直接带来销量提升。相反,搞个广告轰炸,很容易哗众取宠。结果呢?一份卖得快,也许一份用心的服务,更能留住心。
其实我还想到,很多厂家都喜欢用差异化来吸引目光,亚太地区某品牌就最近推出了虚拟座舱,听起来很炫酷,是不是?但细想,他们可能完全忽视真正的痛点:距离方便、使用便捷。就像在车内听歌,哪怕出现点卡顿,用户都能感受到差别。而厂家花大价钱造出来的虚拟座舱,用户很可能用到第一个月,就会觉得其实还挺鸡肋。这就像我朋友说的:不是所有花哨,用户都买账。实用、用心,总比炫酷来的更有效。
对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大街上那种换挡无感的自动变速箱,越来越普及。除了品牌技术噱头外,我觉得还有个原因——用户不用琢磨了,自然就觉得轻松。倒不是说技术难度降低了,而是用户的心理变了:我只要车能用,其他的无所谓。也许这正是一种整体体验升级。
不过车企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是少数。有人问我:你觉得最牛的是谁?我其实也没特别站队,只能说像五菱那样,迅速反馈市场需求,改掉短板,谁都得学学。这个行业,总是这样,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我想问:如果你是车企负责人,你会优先改哪个痛点?—is它零部件的供应?还是用户那点小毛病?还是让车的感觉更贴近生活?只像我这样的,经常在车间和供应商打交道,随时都在警觉:这个产业其实挺复杂的,不能只看表面。
一个细节我没说:去年那场车内异味事件,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生产链上的隐患。供应商送来的座垫,材料没做足够的通风处理,导致用户反馈不满。很多事情看似琐碎,但背后折射的,是一个企业的用心程度。
那你觉得,未来最应该革新的,又会是什么?是不是用户体验的直观提升?还是供应链的真心稳定?又或者,单纯靠技术指标爬上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