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订单腰斩一半,库存堆成小山。俄罗斯7月这记“锅盖拍脸”,真是让中国车企措手不及。你以为上个月还在俄罗斯市场风生水起,车标闪闪亮、朋友圈都是“销量奇迹”,结果普京一个政策,直接把中国品牌拍进冷宫,笑得像个三国老谋深算的诸葛亮。气氛一秒就冷得像莫斯科冬天,谁还记得刚刚还是“救世主”?这变脸比东北风刮得还快。
要说那会儿,谁不是少年得志?吉利、奇瑞、比亚迪,个个信心爆棚,仿佛全世界都在等他们来救场。欧美车企走得干脆,170万辆的市场空白就像天上掉馅饼,咱们中国品牌一头扎进来,价格一压,真有人以为从此岁月静好。谁能想到,饭还没吃完,俄罗斯就喊停。政策一出,进口税翻了四倍,废料处理费涨得让人怀疑人生,4S店库存一夜回到解放前。
最魔幻的,是那种“刚救了场子,立马被下绊子”的戏码。经销商的电话没停过——不是问价格,就是问咋办。数据不讲情面,销量腰斩已经算“幸运”,库存积压才是最扎心的。真有种“刚刚还是团宠,一转眼成了弃子”的无力感。你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这些第三国通道能救场?只能算权宜之计,嘴上喊着“转口”,脚下还是踩在西伯利亚冻土上,实在没什么安全感。
电动车就像另一个世界。俄罗斯突然对燃油车翻脸,却对电动汽车留了条活路。处理费只要1700块,新能源车反倒成了“优等生”。比亚迪立马嗅到机会,打算明年上新。现在俄罗斯的充电桩还只有两千来个,官方还画大饼说要建一万个。你说真要实现?也许得先看看莫斯科的冬天能不能冻住电线。新能源这块蛋糕,的确有点诱人,但想吃上一口,没点技术储备和渠道本事,还是得挨打。
长城在泰国建厂的操作,多少给了点启示。人家不走寻常路,直接把工厂和供应链搬到东南亚,既省心又安全。这种打法,比一味压低价格靠谱多了。你在俄罗斯打价格战,人家一句政策就让你冷静冷静。可你真搞本地化,技术和工厂都扎根下来,俄罗斯想翻脸都得掂量掂量。只不过,真敢这么干的车企,没几个能拍着胸脯说“钱我不缺,胆子我够大”。
这事放在别的圈子里也不是新鲜事。娱乐圈的明星前脚刚救场,后脚就被剪成“反面教材”。体育圈里,哪个球员不是主场时万人迷,转会就能被骂得狗血淋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的遭遇,说白了就是“外来和尚好念经,念久了大家都烦”。网友评论区吵得热火朝天,有人拍桌子骂俄罗斯翻脸快,有人调侃中国车企太天真。还有人冷不丁冒一句:“这不就和当年NBA球星转会一样吗?一到关键时刻,人家自家人自己照顾。”
数据倒是实在。俄罗斯市场占中国汽车出口3.7%,听着不多,但这回政策风暴,谁敢说没点后怕?欧洲那边早盯上咱们了,反补贴调查一波接一波。全球“护犊子”正流行,想靠价格混天下,早晚是被收拾。新能源、智能化、品牌本地化,这几个词,不管你烦不烦,迟早得琢磨明白。技术不行,品牌没根,政策一变,谁都没法笑到最后。
我有时候也纳闷,成年人的江湖就这么现实。做生意和踢球其实没啥两样,球场边上看热闹的永远多,真的能踢进球的,才有资格说话。中国车企这次被俄罗斯“吃了饭砸锅”,不能怪对方太狠,只能怪自己还没练到家。政策一来,谁都不傻,谁都想多留一手。
评论区总有人问:是该硬刚俄罗斯市场,还是赶紧调头另起炉灶?其实道理很简单,谁都不想被当成“韭菜”,谁都想多吃一口蛋糕。可惜世界早就变了,没人会把机会拱手让人。中国车企要想活得漂亮,不光要能打,还得能扛。你说,下一盘棋会不会风云再起?也许下次吃饭,轮到中国车企先砸锅也说不定。
说到这儿,零下二十度的莫斯科夜色还在,谁能看得清下一步棋怎么走?你怎么看——是继续死磕,还是赶紧换赛道?评论区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