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下班,停车场昏黄灯光下,一辆崭新的深蓝S07安静地停着。白色车身映着周遭的霓虹,黑色车顶宛若夜里的乌云压顶。门口保安盯了一会,还是没忍住问了我一句:“这种撞色,是不是小年轻开得多?”保安今年五十岁,最认可的车色永远是灰。新车上市,每一辆都想讲点自己的故事,只不过,大多数人在乎的始终是那几个字:多少钱,好不好用。
要说深蓝S07真正的变化,能被翻来覆去讲的亮点,其实也就那几个。南京新建的工厂把生产流程又拉高了一截——数字化的流水线,机器臂精准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看了《西部世界》。但老实说,普通人关心工厂智能不智能,可能还不如关心今天晚饭吃啥。乾崑智驾ADS4SE全系标配。这个名字一听就透着科技感,有点像理工男起名的风格。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华为智驾系统,已经不再是30万以上的事儿,15万级车型也能开起来了。
如果你认真考察了发布会,会发现厂商也越来越像手机圈营销了:外观色彩、系统配置、价格,都拼得你死我活。新车五种颜色里,“驰光黄”和“炽云橙”,正面硬刚马路上的视觉疲劳。撞色车顶把个性摆在了脸上,但谁说黑色只能老气呢?偶有年轻人选黑色,也是“深藏不露”,就像穿了黑衬衫,还打着红色领带,心里浪着。
增程版的前脸和纯电版的区别,不用摸底盘,隔着马路一眼就看出来。纯电那两道斜条,像是脸上的刀疤,仔细看还有点美感。增程版干脆一整块,少了花里胡哨——这种设计可能是给“死忠用户”准备的,毕竟增程才是长安的底牌。*不过车牌第三位字母的门道,一般人还真没关注过*,我有一次差点选错,最后是车管所小哥提醒我:“F以后是混动,你确定吗?”职业病犯了,差点让自己掉进坑里。
内饰颜色这一套玩法,说白了也是跟着手机大潮走。紫色、灰色、橙色,想象一下外表橙、内饰也是橙,开车的人一路上都在给自己洗脑,“我是橙色的真爱粉”。好比穿丧服吃寿宴,总归有些人喜欢表里如一,但大多数还是选得保守,免得三年后后悔。
内饰图放出来的时候,有人关心的是主副驾双零重力座椅。讲真,这设计是好东西。后座乘客终于可以不必去纠结“谁要坐硬板凳”了。中控也极简,按钮少得惊人。新车越来越像iPad,按键一省再省,互动都靠指尖完成。有次出事故,警员现场能找到机关按钮,已经是稀罕事——智能化优点之一,就是让后期调查也多点“找线索”的新乐趣。
说新能源车,大家绕不开的三件事:充电速度、电池安全、纯电续航。长安电池安全是出了名的“扛揍”,去年某次事故,一块SL03的电池被磕出了火花,十几秒焦躁过后,又自动灭火,像是车子自带急救包。现在的电池技术,已经比那回又升级了不少,厂商也希望“起火但自动救场”成为历史。
续航300公里,如今连新手司机都不当回事了。早几年大家焦虑得像焦糖爆米花,一遇上续航问题就坐立不安。现在,300公里不过是日常标配。大家关注的点,早已从参数转向体验——动力够用不再是问题,颜值才是首要筛选条件。
说到底,发布会那套“配置拉满、价格惊喜”,听多了未必还有惊喜。车子越像电子产品,消费逻辑就越像买手机。你不会再研究电机功率和加速性,像是以前碰到的那批“性能发烧友”都被电池续航打败了。现在的选购标准就是:外观顺眼、内饰顺心、配置顺手,价格别太狠,一拍即合。要是非得问亮点,大概就是“自己喜欢”这件事,本身已经超过技术堆砌。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玩点黑色幽默。比如朋友们问:“这车智能,是不是还会自己开到家?”我只能叹口气:“车是能自动泊车,但如果你忘了带饭卡,它还不会提醒。”这世上的智能,在技术上是进步,但在生活上总绕不过“人性漏洞”。像我们的工作现场,摄像头再智能,也拦不住一个不想被拍下的笑脸。科技可以迭代,人性仅仅升级了一点点。
还有职业习惯,有时候总盯着车门的密封胶条看,别人看颜色,我琢磨“大雨天是不是能关严”。这点你跟发布会讲,他们只会说:“我们已全面防水。”可真到下雨漏进来,售后又是一场故事。冷峻一说,这类发布会的数据,和现实总能对得上,却总有一点点对不上。
做了这么多年,也没个绝对答案。新车再智能,也不过是在消费主义的赛道上刷圈速。你看华为智驾普及到了15万级车型,你会发现类似的比拼迟早还得继续。也许哪天4万、5万的车,也能智能自驾。到那时,买车和买手机的区别,能剩下几分?
不说教,也不下结论。我只是想问一句:在国产车进入“智驾、撞色、极简中控”的时代,是不是我们也在不知不觉间,把“选车”变成了“选生活方式”?你会怎么选?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