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用车体验越来越割裂:一方面智能升级过快,激光雷达说上就上,城市NOA说OTA就OTA,动作快得让人不禁感叹,这样的节奏堪比手机发布啊;另一方面,快节奏带来的问题是,新车刚买不久就成了上一代产品,有些品牌甚至一年发布三次,消费者更是有苦难言。有些车型买了才一年,结果新上的车型硬件也更新了,新功能不支持旧硬件。
这就让消费者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既希望升级,又怕升级。业内有观点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往快消品的方式靠近。你看,以前一款车,从立项到上市,三年五年都不算长。可现在,基本上一台车1年不到时间就能改款,不断加速换代;但是事实又在提醒我们,一款车少则几万,动辄几十万,这个世界哪有价格如此昂贵的快消品呢?消费者购车决策需综合考量性能、安全、售后等多重因素,与快消品的即兴购买逻辑截然不同。
尽管新能源车在迭代速度和营销方式上呈现“快消品化”趋势,但其高昂价格、复杂决策和资产属性决定了它无法真正成为快消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购车一定要有清醒认知,万万不可因为快节奏的技术迭代就冲动购车,让自己陷入“买新即旧”的焦虑情绪。
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像电子产品一样加快更新换代,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车企之间竞争的加剧。现在的竞争形势是各家车企难以拉开硬件差距,车企也会创造出千奇百怪的需求点,意图通过差异化手段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不遗余力地推陈出新,生怕落在友商之后。
本质上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汽车正处在动力形态转型的阶段,汽车产品原有的机械属性正在减弱,像摄像头、激光雷达、车载芯片等智能硬件正在上车。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提升用户体验,这自然推动了产品迭代周期的缩短。
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市场竞争确实能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比如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智能车机,这些技术的进步客观上加速了新能源产品的升级。但是当创新达到了一个高度之后,技术研发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同质化竞争的误区。
其实,这也不能叫做误区,而是一个必然结果。这背后的逻辑是,当有品牌因为完成了一种创新,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必然会有人上来复制这个创新,进来分食市场份额。远的比如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接下来就有无数人跟随他的路径,从而给美洲大陆带来了灾难,当然也有新生。汽车行业里比如理想汽车,因为押中增程技术,销量、盈利都随之而来,成为新势力的优秀标杆。但是,紧接着就有零跑复制理想的路径,还凭借半价理想的打法,也实现了销量和盈利的双丰收。乃至其他一众新势力和大厂二代新能源品牌也COPY起了增程路线。这样一来,大家都是冰箱彩电大沙发,都是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哪还有什么品牌区隔呢?
大家只能在各种细节拼命地卷,拼命地营销,产品研发完全脱离了真实的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基础,只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差异化没见得有多差异,同质化反而愈演愈烈,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成熟方案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企业创新乏力的困境。
人群不一样,感受不一样
有些人还煽风点火,制造焦虑,美其名曰“快消品化”。在这里,我们看一下快消品的特征:价格低、用完即扔、即兴购买而且是频繁购买,而且消费者受产品外观、包装、广告促销等因素影响较大,品牌忠诚度不高。
而汽车购买并非如此。即便是现在,技术研发节奏很快,甚至新车价格一降再降的情况下,大家买车也绝对不像买一个几十块钱或者几百块钱商品那样不假思索,总是要看相关的产品介绍,比如电池续航多少,都有什么样的配置,座椅乘坐舒服不舒服。还有些人对品牌是有要求的,肯定会选那些大品牌,比如传统大厂的二代新能源品牌,毕竟有大厂托底,毕竟威马、哪吒、高合这些案例已经摆在了眼前。
即便是这样,消费者也还是要对比的。和头部新势力品牌的同级车型,有什么样的异同点,如此一来,购车的决策周期必然要拉长。毕竟是价值好几万、几十万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一辆价格10万块钱的新车,就是一年或者几年的收入。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
家庭平均收入,以户均2.62人计算,全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9.09万元,平均值约10.8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怎么能把汽车看做快消品呢?当然,财富自由的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实际上,特斯拉早期用户集中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高收入群体,这类人群的社交圈层具有高度影响力,形成“职场身份符号”,引发模仿效应。
小米YU7一上市就极其火爆,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我们看其用户画像,66%为已婚用户,女性占比30%。其中50.98%育有学龄前儿童。本科学历占58.5%,硕士2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IT/互联网从业者超30%,科技敏感度高,对智能化配置(如天际屏、NOA辅助驾驶)接受度强。
某种意义上说,新能源车对于这类高收入人群才是“快消品”。对于年收入平均值10.8万的更广大的中国家庭来说,汽车永远都是耐用品。
百姓评车
汽车行业当然需要技术迭代,但是把这种迭代渲染成“快消品”,却是在制造情绪焦虑。
还记得2014年手机厂商的"像素大战"吗?当摄像头参数突破2000万像素时,普通人社交分享需要的画质其实早已过剩。如今汽车行业的"技术军备竞赛"何尝不是如此?
不论是技术冗余,还是技术过剩,消费者要有一个清醒认知,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是安全代步还是科技体验,每个人的用车场景是不同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切不可被带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