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九月的车展现场,零跑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这不是偶然。
德国消费者向来对汽车挑剔,尤其在本土主场,他们不会因为“便宜”就轻易买单。
但零跑做到了——不是靠噱头,而是靠实打实的产品力和战略节奏。
零跑在德国卖得最好的,是一台起售价不到两万欧元的小型纯电动车T03。
这个价位,本是达契亚Spring、雷诺Twingo E的天下。
它们便宜、省电、好停,是欧洲家庭第二辆车的经典选择。
零跑硬是挤了进去,而且站稳了脚跟。
德国本地汽车论坛上有人发帖:“试坐T03后,发现它的中控反应快得不像这个价位的车,座椅也比Spring舒服。”
还有人直接说:“以前觉得中国车就是便宜,现在发现,人家是又便宜又好。”
这不是营销话术,而是产品配置堆出来的事实。
T03标配L2级辅助驾驶,在两万欧元以下的欧洲市场几乎绝无仅有。
它的车机支持OTA远程升级,语音控制空调、导航、音乐一气呵成。
对习惯了智能手机的年轻用户来说,这种体验就是刚需。
零跑没有在“卖车”,它在卖一种更聪明的出行方式。
但光有产品不够。
车再好,买不到、修不了,等于零。
零跑的破局点,是与Stellantis集团的深度合作。
Stellantis是谁?
菲亚特、标致、雪铁龙、Jeep、欧宝的母公司,全球顶级汽车集团之一,在欧洲拥有极其成熟的销售与售后网络。
零跑没有从零建店,而是直接“借船出海”。
截至2025年8月,德国已有109家零跑销售与服务网点,年底将达120家。
这意味着,无论你在柏林、慕尼黑还是汉堡,25分钟内就能联系到最近的经销商。
这种本地化密度,连部分欧洲本土品牌都难以企及。
更关键的是,合作不是单向输血。
业内普遍认为,零跑很可能向Stellantis供应电驱系统、电池包甚至智能座舱模块。
这种“你中有我”的模式,让Stellantis有动力真心推广零跑——卖得越多,双方收益越大。
这不是代工,不是贴牌,而是战略协同。
零跑借此快速获得渠道、信任与收入来源,三重红利同时兑现。
销量数据不会撒谎。
2025年1至8月,零跑全球交付超32万台,出口量突破3万台,稳坐中国新势力出口冠军。
在德国,2024年9月才正式进入市场,到2025年8月累计销量已达6263台。
2025年8月单月,零跑在德国纯电动车销量榜上超过比亚迪,登顶中国品牌第一。
比亚迪布局更早、渠道更广,零跑作为后来者实现反超,说明它的产品策略精准击中了市场空白。
德国消费者并非突然“爱上中国品牌”。
他们只认一个字:值。
当一辆车在价格、配置、服务、体验上全面优于竞品,国籍就不再是障碍。
传统德系品牌在小型纯电领域动作迟缓——大众ID.2迟迟未量产,宝马i3已停产,奔驰重心全在高端SUV。
零跑抓住这个窗口期,用T03和C10两款车快速切入,建立口碑,再以密集服务网络巩固信任。
节奏精准,毫不拖泥带水。
C10在海外同样表现强劲。
它延续“好而不贵”基因,但在设计、空间、智能化上全面升级。
虽然无法确认具体哪家媒体评价过,但海外用户反馈明确:C10的内饰质感、静谧性、底盘调校达到欧洲主流紧凑型SUV水准。
家庭用户看中五座空间与长续航,年轻人喜欢智能交互与外观设计。
它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成为零跑在欧洲的第二增长极。
零跑的野心不止于此。
本届慕尼黑车展,它首发全新车型Lafa5,同步开启盲订。
基于LEAP 3.5技术架构打造,定位高颜值运动轿跑。
溜背造型、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低趴姿态——每一处设计都在向年轻用户喊话。
现场围观者不断拍照、询问试驾时间。
这种自发关注,比千万广告更有效。
Lafa5的出现,标志着零跑正从“性价比”向“价值感”跃迁。
它不再只满足出行需求,而要成为生活方式的象征。
这种产品矩阵的多元化,绝非临时起意。
零跑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全域自研:电驱、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几乎全部自控。
早期这种重投入拖慢了速度,但出海时却成为最大优势。
它的电驱系统效率高、体积小,适配性极强;电池包结构优化,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升空间利用率。
这些细节,用户看不见,却直接决定成本控制与产品差异化能力。
零跑对欧洲市场的理解,体现在无数本地化细节中。
它没有简单把国内车型换个标就出口。
T03保留机械座椅调节——因为欧洲人习惯手动;全系标配CCS充电接口——适配欧洲标准;车机系统语言、地图、语音识别全部深度本地化。
这些改动微小,却传递出对市场的尊重。
德国消费者能感受到这种诚意,自然愿意尝试。
售后服务更是关键。
欧洲电动车维修难,配件等待周期长,极大影响体验。
零跑通过Stellantis接入其成熟售后体系。
这意味着零跑车主享受与标致、欧宝同等的配件供应速度与技师培训标准。
有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T03上周出小故障,打个电话,第二天就修好,费用还比预期低。”
这种口碑,是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
挑战依然存在。
欧洲法规严苛,碳关税、电池回收、数据隐私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
中国品牌集体出海,竞争只会更激烈。
零跑若想持续领先,必须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并在品牌建设、用户运营、充电生态上持续投入。
Lafa5的亮相,已表明零跑意识到这一点。
它不再只卖硬件,而是在构建智能出行生态。
零跑的崛起,正在改写“中国汽车出海”的叙事。
过去人们总认为中国品牌只能靠低价取胜。
零跑证明:只要产品够硬、策略得当,中国品牌完全能在发达国家赢得尊重。
它不打价格战,打价值战;不盲目扩张,稳扎稳打;不空谈技术,把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这种务实路径,或许才是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的正解。
慕尼黑车展闭馆时,零跑展台前仍有人驻足。
一位德国大叔摸着Lafa5的车门说:“这车,真漂亮。”
他儿子追问:“爸爸,我们能订一台吗?”
这一幕,胜过千言万语。
零跑没有靠口号,没有靠补贴,而是用一辆辆实打实的好车,一点点赢得信任。
未来会怎样?
没人能百分百预测。
但可以确定:随着产品矩阵完善、服务网络加密、市场渗透加深,零跑在德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只会扩大。
再过几年,人们提到电动小车,会自然想到T03;讨论智能SUV,C10必在选项中;Lafa5,或许真成年轻人的Dream Car。
这一切,不是幻想,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汽车工业百年格局正在重写。
欧美日主导的赛道,出现了来自东方的新面孔。
零跑,无疑是其中跑得最快、最稳的一个。
它不喊“颠覆”,不谈“革命”,只默默把车造好,把服务做好,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这种少说多做的作风,在浮躁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德国人欣赏这种态度——这,才是“零跑现象”最深层的逻辑。
走在慕尼黑街头,零跑T03已频繁出现在车流中。
颜色鲜艳,造型灵动,车顶偶尔贴着“Powered by Leapmotor”的小标。
这些小小身影,正在时时刻刻改变欧洲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