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的一个晚上,我正刷着手机,忽然被一张车图晃了眼——那条贯穿式LED灯带亮得跟舞台追光一样。
定睛一看,新款东风日产天籁。
心里第一反应不是“真好看”,而是:“这家伙居然还活着?!”
更离谱的是,它不但活着,还给自己套上了鸿蒙座舱5、HUAWEI SOUND音响,一副要卷回主流的架势,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在聚会上现身,不仅瘦了一圈,还戴了顶级耳机,对你说:“哥们儿,我升级啦。”
我记得上一代天籁改款的时候,那前脸变化小到连4S店销售都不好意思多提。
这次不一样,“展翼式”格栅直接张开到两侧大灯,把可点亮车标安在正中间,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换脸成功。
日产以前是有浪漫劲儿的,只不过这些年陷在泥潭里太久,现在倒像是想起自己曾经也会调情。
翻时间轴,这是国产第七代天籁第二次大刀阔斧地动手术,上一次只是中期保养,这回直接把内饰科技拉进2024年。
从Nissan Connect超智联,到鸿蒙HarmonySpace 5,多屏流转、小艺智慧助手、声光交互全安排齐整。
听起来很香,可我的经验告诉我,高科技如果只是停留在发布会PPT里,那就等于新买的大冰箱只用来放矿泉水——摆设罢了。
动力部分没啥悬念,尾部380 VC-TURBO标识已经说明2.0T继续服役:179千瓦功率、371牛·米扭矩配CVT变速箱。
另外预计还有2.0自吸版本留给那些“不求惊喜,但求省心”的人。
这种双保险策略挺聪明,总比逼所有用户去适应新玩意强,有些老车主宁愿少个功能,也不要每天研究菜单在哪。
销量数据让我稍微冷静下来。
今年8月,天籁零售4397辆,中型轿车榜单第20位。
不算扑街,但距离“热销”两个字,还有十万八千里。
而它面对的是凯美瑞和帕萨特这种盘踞市场多年的狠角色,人家早就在消费者脑子里扎根,你光靠外观换血,很难撼动江山,更别说新能源品牌现在抢食速度堪比黑洞吞星。
有趣的是,这波合作其实也是文化碰撞,日本品牌骨子里的务实,与华为那种强调互联与体验感的冲劲混合,会不会出现奇怪化学反应?
比如你正享受VC-TURBO平顺加速,小艺突然蹦出来提醒:“今天空气质量较差,请关闭外循环。”
那画面……可能既暖心又出戏,日常吐槽素材+1。
细节控们应该注意到了——英文尾标从ALTIMA改回TEANA。
这事对年轻人来说无所谓,但对一些老粉丝而言,是情怀按钮重启。
有些名字就是自带滤镜,用起来能让开车这件事多一点仪式感。
不过,如果营销讲不好这个故事,它也只能成为论坛帖子里的怀旧谈资,被几个老司机唏嘘几句然后沉底。
价格方面猜测还是17万-24万元区间浮动。
但成败关键并不止于定价,而在诚意。
如果优惠够狠,再加上颜值和内饰科技提升,它有机会爬升排名;要是铁板一块坚守指导价,那贯穿灯带再炫,也是昙花一现。
传统燃油B级轿车如今最大的危机,就是低估年轻人的决策逻辑,他们选的不仅是一台通勤工具,而是一整个使用链路,从线上了解信息,到试驾体验,再到后续服务,全程都有打分表,仅靠配置参数已不能打动他们。
想象一下上市后的场景吧:有人坐进展厅的新天籁PLUS,被环绕音响包围,触控屏随手滑、多屏同步切换闪过,他可能瞬间萌生夜游海边或直奔山顶拍星空的小计划;另一种情况则是系统卡顿三秒,他当场默默拔掉USB线,然后走向隔壁新能源展区。
在汽车行业,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本以为送出的是惊喜,却成了日常抱怨,比如某豪华车型自动泊车永远识别不了窄位,让司机每次都亲自补刀收尾。
至于我本人,对它期待值五五开。
一半源于好奇,看日产和华为怎么擦火花;另一半来自谨慎,因为纸面上的酷炫功能总归要落地才能赢口碑。
我甚至隐约觉得,如果这套鸿蒙座舱真能做到不卡、不乱跳界面,那么它确实有资格让更多人重新考虑燃油B级轿车。
但如果做不到,那就只能继续当朋友圈短暂的话题背景图罢了。
所以问题来了,你会因为这一串升级去试驾吗?
还是依旧觉得,在新能源时代,一台努力装潮的新燃油B级,就像穿AJ参加马拉松——帅是真帅,可跑完终点才知道脚磨破没破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