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新能源车爆发,将“二线豪华”推至悬崖边缘!
万万没想到。
新能源车来了。
来的不是一辆两辆。
是铺天盖地。
是改写规则。
曾几何时,二十多万能买辆“豪华品牌”,是种体面。
一种身份的象征。
哪怕只是凯迪拉克、林肯、捷豹这种“二线”。
也足以在亲戚饭局上多喝两杯。
现在呢?
你还听人炫耀买了雷克萨斯吗?
还见谁朋友圈晒沃尔沃提车仪式?
没有了。
沉默了。
2021年,雷克萨斯全年卖了22.7万辆。
那会儿4S店门口排队。
加价3万提ES是常态。
销售爱答不理。
你说全款,他问你贷款不?
2025年上半年,雷克萨斯只剩8.5万辆。
八点五。
不到四年前的一半。
门店冷清。
销售主动加微信。
送膜,送保养,送车衣……
甚至,裸车价干到19万出头。
你没看错。
19万。
买一台曾经加价都要抢的ES。
这车指导价接近30万。
五年内残值腰斩——不,是膝盖斩。
为什么?
因为另一边,鸿蒙智行7月卖了47375辆。
小鹏卖了33717辆。
理想稳坐高端SUV榜首。
小米SU7一上来就月销破两万。
这些数字背后是什么?
是用户用脚投票。
再看沃尔沃。
2021年,全年卖出171393辆。
现在呢?
2025上半年,6万多辆。
S60原价30.69万起。
现在优惠11.4万。
裸车18万左右就能拿下。
更狠的是捷豹。
XEL指导价33.46万。
开票价多少?
13.28万。
你没听错。
十三万。
比很多国产A级轿车都便宜。
而且这是官方核验价。
不是谣言。
英菲尼迪?
半年卖几千辆。
捷尼赛思?
几百辆。
还不够问界一天交付的零头。
它们降价了吗?
降了。
狠狠地降。
可销量还是上不去。
问题不在价格。
而在价值感。
消费者算得清账。
二十多万。
买个二线豪华——
内饰塑料感强。
车机卡顿像老年机。
辅助驾驶?有和没有差不多。
OTA升级?三年一次。
智能化体验停留在2020年。
换条赛道看看。
同价位的小米SU7。
8295芯片。
激光雷达。
800V快充。
零百加速2.78秒。
电吸门,Nappa真皮,女王座驾。
每周都能收到新功能推送。
这哪是买车?
这是买一台会进化的智能终端。
你说品牌?
奥迪宝马确实稳。
BBA整体销量波动不大。
但注意——被冲击的,是二线豪华。
不是豪华本身。
而是“二线”这个尴尬的夹心层。
一线豪华靠底蕴+电动化转型双线作战。
新势力靠产品力+用户体验狂飙突进。
中间这群呢?
不上不下。
不尴不尬。
技术跟不上。
迭代慢半拍。
服务还端着架子。
用户想要的智能化,它给不了。
用户想尝试的新体验,它不敢做。
于是成了“过渡选择”。
以前预算不够,退而求其次选二线豪华。
现在预算够了——直接上新势力。
或者咬咬牙,冲一线豪华电动款。
二线豪华夹在中间。
腹背受敌。
有人说,它们可以转型啊。
推出电动车型不就行了?
可现实是——
凯迪拉克LYRIQ锐歌,声量寥寥。
林肯Zephyr?存在感几乎为零。
捷尼赛思纯电GV70,叫好不叫座。
为什么?
因为用户不再为LOGO买单。
他们要的是体验。
是每天开车时的愉悦感。
是语音助手能听懂方言。
是自动泊车真的能停进去。
是高速NOA敢放手方向盘。
这些,传统二线豪华给不了。
它们还在用“安全”“舒适”“静谧性”这些老词打广告。
可年轻人关心的是:
能不能露营放电?
能不能K歌?
能不能后排投影看电影?
代际断层出现了。
不是消费者变了。
是时代变了。
当汽车从“机械产品”变成“智能终端”。
游戏规则就彻底重写了。
过去拼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
现在拼芯片、算法、数据闭环。
过去的工程师文化,正在被互联网思维颠覆。
二线豪华们,学得慢。
改得迟。
等意识到危险时——
悬崖就在眼前了。
它们降价求生。
可越降,品牌价值越低。
越低,用户越不买账。
陷入恶性循环。
有没有出路?
有。
但很难。
必须彻底放下身段。
重新理解用户。
不是把电动车当成油车的复制品。
而是当作一个全新的物种来打造。
要敢投入智能化。
敢做直营模式。
敢让用户参与产品定义。
否则……
当鸿蒙智行、小米、理想继续蚕食20-40万市场。
当比亚迪仰望U7、蔚来ET7下探到30万区间。
留给二线豪华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别再说“市场寒冬”。
这不是冬天。
这是进化。
适者生存。
不适者——
被淘汰。
你觉得雷克萨斯还能撑几年?
三年?
五年?
或许更短。
毕竟,消费者的记忆,很短暂。
昨天还为你加价提车。
今天就能把你忘在风里。
品牌信仰?
在体验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
别再怀念过去了。
未来已来。
要么重生。
要么消亡。
就这么简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