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35万买腾势,25万买途昂,20万买星海,15万买奕欧,这种价格区间的车你说买哪个好,还真得看人。
劝你一句,别纠结,买车得对症下药。最近聊了圈朋友,从一线销售到维修师傅,发现大家买车的逻辑其实挺简单——预算跟需求走,其它都次要。
拿我一个老朋友小李说,他刚买了腾势X,花了大概35万出头。买这车,是想省心又要绿色环保,电动车续航能撑个200公里+的城市日常够用就好。我觉得腾势这车设计挺耐看的,质量也稳,看得出比一般电动车靠谱。 他说的这话,作为经历过那帮研发傻瓜整天改版本的我,实话也算靠谱——腾势背后有大厂支持,电池包和电机的调教确实用心。虽说价格贵了点,但省心这点照我理解,是买研发流程里苛刻要求的产品。
相比之下,25万左右的途昂,大家看到的是体面跟实用的SUV感觉。家住三四线城市的小赵告诉我:途昂空间大,一家老小出去拉人拉货都能行,关键我得知道都能去哪,别乱花钱。我心想,这车就是传统燃油车里的老牌战将,供应链稳妥,配件不算贵,维修站点多,买了少操心。即便2.0T发动机估计油耗不低,但实际使用下来,百公里12升左右就差不多了,这种花费在用户眼里大概跟买菜钱差不多。
说到20万买星海,这就有点意思了。星海其实给人的感觉像是国产的微型豹——价格实惠,颜值不错,配置丰富。朋友小王说:买星海,我就是冲它那套智能系统来了,骚气又好用。但我得说,星海本质上是国产车里对标合资但还是有点差距的存在,供应链有时候会断,软件偶尔卡顿,得有心理准备。讲真,一线供应链厂商对材料和零部件的管控,咱们消费者没法像我这样把细节都拆开看,放心只能靠口碑和销量。
再回来聊聊15万买的奕欧,北京现代新出的纯电SUV,其实是个标杆车型。刚提车的朋友小陈跟我说:这车外观时尚,内饰科技感满满,续航超过500公里,开个日常真心够用。我翻了翻他拍的相册,发现这车的配置在同级中很有优势,像27寸一体屏、无线充电这样的配置,不是普通紧凑电动车能比的。这让我想到,现代这个供应链+研发组合其实厉害,他们把研发流程像做流水线一样优质管理了,所以上线的车往往没有大BUG。
说个题外话,之前看网上有人说,奕欧的续航数据有点水分,不知道实际开起来什么感觉。这我倒是不太敢断言,说不定是我没细想过,续航跟气温、路况有太多变数。不管怎么说,续航能达到500公里,这个数字在15万电动车里绝对算上乘。
细说研发和供应链,真是一个大坑···你看,车企研发就像烧一锅粥,车身设计是米,动力系统是水,供应链就是火候。火大了粥煮糊,火小了粥没熟,供应链断了,车迟早下线较晚,交付也落后,要加班成本也高——这些谁做汽车研发的没经历过?我早年做项目时,打个比方,电池不稳定就好比粥里突然掉颗沙子,麻烦又难处理。
顺带提个小细节,上次去修理厂,师傅跟我吐槽:现在那些合资车维修贵得离谱,一点小刮碰非原厂件不赔,这活儿包括我在内,工资都涨了,但干活难度增。这话我记着了,算是后续买车考虑维修成本的一个考虑点。
车的价格和用户的需求矛盾,听上去简单,实际有点复杂。腾势、途昂、星海、奕欧这几款车,分别有它们的人群定位。比如我读到过一个数据,不同价位电动车的保值率区间波动明显,20-30万价位的车型,三年保值率大约40%-50%,但15万左右的车可能只有30%-35%(数据不太确定,样本少)。
之前我说35万腾势性价比最高,这话说得有点大。我得修正一下:如果你追求的是纯电动车的性能和品牌背书,确实腾势好;如果预算有限,或者更看重空间和传统动力,那途昂和其他车就更合适。没有绝对最好的车,只有最合适的选择。
说到这里,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买车时头疼的是同价位到底买电动车还是燃油车?这其实跟每家情况不同,毕竟电动车维修相对少,但一旦碰上电池问题,开销可就不是小数了。而燃油车可能保养相对频繁,但泰然自若。
我倒是好奇,买了车的人里,到底有多少是冲着品牌去的,多少是看了续航、配置,最后掏钱买单?这数据挺有意思,可惜没见过靠谱公开信息。
回到北京现代EO羿欧上,我觉得它的成功点就在细节。设计上的黑色D柱、隐藏门把手都反映研发团队对审美的细心打磨。还有储物空间设计,多杯架加无线充电,考虑了用户实际使用场景,这种理解用户痛点的研发,值得点赞。
我想抛个问题给大家:咱们买车的时候,是不是对科技感容易有种盲目信仰?就像EO羿欧的27寸大屏,确实亮眼,但屏大到用着顺手,真的就能满足驾驶的全部需求?也许用户更想的是开车时安心、省心,别总被高科技内卷烦到。你觉得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