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36.6万,途昂pro顶配,成都拿下。这事儿折腾了我小半年。不算夸张吧,从最开始知道这款车,到真正开到手里,差不多走了个漫长的试驾、考虑、反复权衡的拖拉过程。我记得我当时还在群里和朋友唠叨:你们说,买车是不是最怕后悔?他们都摇头笑我,说这不还是常规操作嘛。但我心里清楚,自己这次要下决心,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试试就算了,车子一大半年的陪伴责任,得拿捏得死死实实。
我第一轮试车,还是汉兰达。是朋友推荐的,说你要是喜欢省心,汉兰达绝对没错。
其实也操控不算差,油耗在估算的每百公里9升左右,略高点,但优点是全家出行不用担心。
可实话说,那温吞水的感觉让我有点闷。坐进去的一瞬间,有点被温水包裹着,提速、急转,都不灵敏。那次我还特意问销售:是不是这车偏向于舒适为主,运动那些不在考虑范围?他点点头。
然后还试了锐界L。空间巨大,大屏看着很吓人,一开,车内的隔音效果不错,静得出奇。
但我忽然发现,顶配版居然没有2+1的座椅布局。举个例子,有没有那种中间的座椅可以折叠、动来动去的?没有。
一想,关键还在于我需要的场景更偏向长途越野、极限考验。锐界L虽然空间给劲,但底盘调校偏硬,不够软,面对川西那种烂路,摇晃得让我头晕。
再后来,试了探险者。
确实猛,标配的钢炮动力嘛,没得说。但考虑到我整年的行程,尤其是去藏区,感觉还是跑马拉松多些,要的不是一脚油门冲出去的力量感,而是稳稳当当。那车的整体糙感比我预估的要明显一些,尤其是在复杂地形,车身的反应比想象中要激烈,偶尔觉得像在跟你耍脾气。
我看了看相册,之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对底盘沉稳的要求其实挺高的。毕竟,海拔四千米以上,有时候,油门踩了半天,只为了多超几米,车要拿得稳。
说白了,之前试过这么多车,心里总觉得缺点啥。到还是回到途昂。
有人说那车大、油耗高,但你在那些烂路或者海拔高的路线,要保证自己能稳稳挺过去,任何节油都是浮云。一米长的车身,只要能跑,不烦。
我还是记得,销售那句话:你要长途跑,还是得突出一点动力储备,现在的市场,很多车嘴上都说省油,实际用起来就差点意思。你想啊,油嘴一开,超车、爬坡都不是问题。他还补充:特别是别的品牌,动力匹配上就差点火候,别的品牌的车多半应付不来这个场景。(这段合着我自己在补充,实际上是我当时内心的自我安慰。)
说到动力,我估算了一下,如果每百公里的油耗多点,10升左右,成本其实还算合理吧。在川西那种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你脚下一踩,动力就得喷出来才能放心。而且,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我在藏区的那组照片,还记得车在山路上爬坡的场景。那一刻,我觉得这车能干这一切,原来某些顶配不是摆设。
其实我也没想太多细节,毕竟我不是在研发车子,更多是在用脚感受。你知道的,那种车开一会儿,底盘和悬挂给你的信心,比描述都实在。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途昂Pro的座椅包裹性很好,长时间坐不会累。其实不光是座椅舒服,整车的隔音和静谧感也很关键——在藏区那类地方,一点点噪音都可能变成心头大患。
买车像人生一样,没有完美的,只有适合的。
旁边那哥们问我:你这次真决定了?
我说:还得再试一下,就算不买,至少过程得踏踏实实。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是不是也在这样一种犹豫+摸索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驾驶的刚刚好?
我也猜测,也许我挑的那个理想座驾还得经过时间检验——毕竟,试驾和日常跑路,毕竟不同。而且,谁知道,从实际路况到心里,距离还能有多远。
对了,有个细节,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
我那天刚好在车里和朋友聊,在藏区跑,最怕车无底气,特别是在落差大的山路中,一脚油门下去,车到底能不能顶得住?他笑我:你太讲究了,其实如果车那底盘能稳点,硬一点,自信都能多点。
我心想,这可能也是底气所在吧。
算了,不多说,下次试驾我还打算带个GPS,到时候准确度高点试个实时油耗和效率,再给你们更新个用车手记。
买车这事,还是地气最重要。有些细节,是用眼睛看不出来的。
你们觉得呢?是不是也有那种期盼见证自己选对车的心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