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的辉煌落幕:新能源时代,它们如何在“存亡大考”中逆风翻盘?

在人们对汽车产业发展的讨论中,总有人提起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时刻——从内燃机的诞生,到轰鸣声中各国燃油车的角逐。转眼间,时间已经推到了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涌来。在这场变革里,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它们踏上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了挑战,也潜藏着机遇。

合资车的辉煌落幕:新能源时代,它们如何在“存亡大考”中逆风翻盘?-有驾

我记得三年前,一个老同事李哥曾经感叹过燃油车的辉煌时代。他是个汽车发烧友,家里连车模都摆了整整一架子,当年一提起“合资品牌”,他总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说什么"技术先进、质量靠谱,售后更是没话说"。确实,那时的合资品牌就像行业里的标杆,小县城里开几十万的合资车,算得上体面。国内市场上,它们的市占率最高时甚至超过七成。但时至今日,这股风光早已不复存在。到了2025年的上半年,官方数据说它们的市占率只有36%左右。而这其中的变化,李哥也再感慨不起来了。他每次见我都在吐槽新能源冲击大、市场竞争凶,甚至说合资都快没了威风。

其实不用听他这么念叨,看看当下的合资品牌做出的努力,也能感受它们的压力。最早这些品牌的设计是有点保守,专注全球审美,那种“不抢眼但耐看”的风格。可中国消费者的品味在不断升级,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个性化和时尚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像我邻居张哥刚买的广汽丰田铂智3X这样的车子,就多了几分“接地气”。不仅内饰用上了些中国风图案,连车身配色都开始尝试大胆鲜艳。这种调整也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张哥直接拍着车门跟我炫耀:“你看这车,过两年买的大半都是90后、00后,我掉队不?”他说这话时,倒是挺符合当下的市场变化。

合资车的辉煌落幕:新能源时代,它们如何在“存亡大考”中逆风翻盘?-有驾

不过设计、配置调整只是合资品牌转型的一部分,它们还在探索更灵活的销售渠道。就拿去年广汽丰田在本市搞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新零售模式来说,确实挺方便。我陪朋友小王试过一次。他在线上看车配置,线下提前预约试驾,整个过程基本不用跑来跑去。销售顾问还通过智能营销系统直接读懂了他的购车偏好,小王当时就说:“简直像我自己脑袋里的想法被看到了。”这种数字化手段的确提升了不少消费体验,不过对那些习惯传统模式的老牌顾客来说,也还是需要慢慢适应,比如最近听说李哥抱怨APP太复杂就不愿点开。

再提到新能源车型销量时,还真有几个没想到的"新星"冒出来。今年8月的合资新能源车型排行,第六到第十名有一汽丰田bZ5、smart精灵1、宝马i3、ID.4 CROZZ和丰田bZ3。其中,一汽丰田bZ5算得上大众认可的一匹“黑马”,月零售量稳定在2017辆,对市场蛮有点意义。而排名前五的则更是亮眼,尤其是日产N7,月销量破万,直接成为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的领头羊。邻居张哥又提到了他的铂智3X,排在第二名,他搓着手说:"不光靠设计和配置,这新能源卖得多跟产品迭代快也有关。"他嘴里讲得简单,实际上这正是合资品牌发力的关键。

合资车的辉煌落幕:新能源时代,它们如何在“存亡大考”中逆风翻盘?-有驾

话说到这里,终究还是绕不过合资品牌转型中的问题。有人问得尖锐:技术更新太慢怎么办?服务体系不灵活咋解决?甚至还有人担心,品牌调性会不会因为转型而一再折损。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在车企们的昼夜摸索中。转型对于传统巨头来说,从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李哥看了新能源的销量榜之后,倒是给了他多年对燃油情怀的一点缓和。他拍拍我肩膀说:“潮总要来的,谁跑得慢谁跌得疼。现在这轮合资的‘大考试’,就看它们是不是下猛了心。”我想,这确实是件值得待续观察的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