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大信,最近吉利汽车的财报,竟透着一股子“贡高我慢”的味道。
营利颙昂,销售量扶摇直上,新能源车更是应接不暇……这年头,车企的营生,似乎都挺难捱的,吉利却硬是辟出了一条蹊径。
今年一季度,营收725亿,利润56.7亿,同比增长幅度皆是两位数,尤以利润为甚,直接翻了两番有余。
这数据一出,不少人便开始腹诽,莫非普天之下都在默默购入吉利?
且慢盖棺定论。
咱们先来端详这“硬核数据”究竟从何而来。
财报里提到,新能源车型的销售量井喷是主要推手。
33.9万辆的销量,同比涨幅高达135%,国内市场占有率竟逾半壁江山。
这数据着实夺目,但细忖之下,这“新能源”三个字,是否略显耳熟?
诚然,现如今车企但凡尚能苟延残喘的,几乎都孤注一掷于新能源之上了。
吉利能脱颖而出,仰仗的是“多子多福”的策略。
银河、极氪、领克三个品牌,一个主攻阛阓,两个冲击高端市场,构成了一个“鼎足之势”。
尤以吉利银河为甚,销售量已逼近百万辆大关,这速度,委实令人咋舌。
但症结亦随之而来,这种多品牌战略,当真能细水长流吗?
有人谓,吉利此举乃“技术普惠”,将好物分享于芸芸众生。
亦有人云,这是否会造成内耗,同室操戈?
毕竟,三个品牌定位有所重叠,价格区间亦有交错,消费者选项多了,反倒容易眼花缭乱。
更深騃的,是技术壁垒的问题。
吉利挥金如土,耗资200多亿搞研发,安全专利数量稳居中国车企翘楚。
这自是善举,但关键在于,仅有专利尚不足够,还需观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
“神盾金砖电池”听来玄乎,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它是否真的安如磐石?
“千里浩瀚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号称紧急制动成功率高达99.7%,但这数据又是在何等条件下测得的?
实际路况瞬息万变,这套系统果真能应对各种猝不及防之境况吗?
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吉利销售量暴涨归功于“技术遥遥领先”时,是否忽视了市场运筹、渠道铺设等其他要素?
切莫忘了,如今车市竞争何其惨烈。
各式新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斯拉、比亚迪等巨擘亦虎视眈眈,吉利若想稳操胜券,仅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品牌营销、用户服务等方面殚精竭虑。
吉利眼下所取得的成就,委实值得嘉许。
但亦需洞见,这背后亦潜藏着诸多挑战。
多品牌战略该如何权衡?
技术研发又该如何转化为市场优势?
在全球市场,又该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掣肘?
这些问题,都需要吉利披沥肝胆,认真忖量。
与其说普天之下都在购入吉利,不如说吉利在全球汽车市场,尤以新能源汽车市场为甚,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努力站稳脚跟。
但这个定位,并非一劳永逸。
唯有持续革新,不断适应市场变迁,方能真正行稳致远。
正如开篇所言,吉利的财报固然夺目,但更值得我们翘首以盼的,是这份夺目背后,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价值链顶端,究竟能臻至何种境地。
这不仅仅是吉利的故事,亦是所有中国汽车品牌共同的挑战与际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