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集团在2025年5月7日发布公告,宣布向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提交非约束性私有化报价函,计划以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34.3%股份。《台州宣言》的财务内涵是理解此次私有化的关键。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发布《台州宣言》,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一宣言实质上是对吉利过去“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多品牌战略的修正,转向更加集约化、协同化的运营模式。宣言发布后,吉利已陆续完成几何品牌归入银河门下、翼真品牌并入银河系列、极氪与领克合并成立极氪科技集团等一系列整合动作。私有化极氪是这一战略路线的自然延伸和深化落地。
私有化首先会解决双重上市带来的高沟通成本问题。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在2025年Q1业绩会上坦言:“虽然是内部整合,但也必须依法合规进行,整合牵涉到了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在整合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都要通过各自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这就大大降低了整合的效率,延长了整合的进度,同时彼此沟通的成本也非常高。”这种因合规要求产生的高昂沟通成本直接影响了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费用。
其次,消除利益不一致导致的资源错配。桂生悦进一步指出:“吉利和极氪各有自己的员工激励机制,这就产生了大家利益不一致的问题,所以各项整合工作表面上可以完成,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自为自己所在的公司争取利益倾斜的情况,这就会让整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极氪持续亏损带来的财务压力。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到2024年,极氪的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82.64亿元和57.9亿元,累计已超过260亿元。作为上市公司,极氪面临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之间的矛盾,私有化后可摆脱资本市场短期盈利要求的束缚,更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
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安聪慧曾表示,合并后的研发投入预计将减少10%-20%,供应链成本因规模化效应而下降5%-8%,产能利用率提升3%-5%,同时行政法务等费用也将降低10%-20%。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私有化可能带来的直接财务收益。
综上所述,吉利私有化极氪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清晰的财务逻辑和长期战略考量作出的系统性决策。通过消除上市公司间的沟通壁垒、统一激励机制、整合亏损业务,吉利有望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的表述,通过统一管理团队和业务架构,预计“研发环节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方面,去年已在原预算基础上额外节省几十亿元”。这些具体数字背后,是吉利精心设计的五大成本节省路径,每一条都直指当前运营中的效率痛点。
吉利高管透露,整合后的研发效率将显著提升,“智能化核心产品开发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15个月”。按照极氪2021-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227亿元计算,若通过整合节省15%-20%的研发费用,每年可减少约30-40亿元支出,这与“每年节省数十亿元”的官方表述相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极氪在智能驾驶、高压快充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将惠及整个吉利体系,而吉利在传统动力总成、底盘调校等方面的积累也可为极氪所用,实现技术互补。
综合估算,吉利私有化极氪后,通过上述五大路径实现的年化成本节省总额将在百亿元左右,这与高管披露的“研发节省数十亿元、采购节省几十亿元”的表述相符。这些节省不仅将直接改善极氪的盈利状况,更将增强整个吉利集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财务韧性和价格战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面临盈利压力的背景下,这种深度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化显得尤为珍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