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央企长安落地,目标五百万,新能源出海挑战多

【和菜头风格重组——“新央企新长安落地,我看到的不是机会,是一场赌博”】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话放在2024年的重庆,尤其贴合——在这个“火炉”一样的城市,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忽然落地,有点像老戏台换了红帘: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据说,长安汽车原本过得紧巴巴,“资源太少、太小”。如今,一夜之间被抬到央企新高地,董事长朱华荣在媒体沟通会上感慨:“突然有了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听上去,好像进了米缸的老鼠。但别忘了,这“取之不尽”的大饼,通常也是要分着吃的。

长安这次升级成与一汽、东风平级的央企,背后不是闹着玩的。国资委一纸批示,亿万级资源重新洗牌,从此汽车版图添了新玩家。朱华荣说,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大动作”。一句话翻译过来:这盘棋,不只是长安的游戏。

且看规划:到2030年,长安要实现500万辆产销、六成新能源、三成海外销量、冲击全球前十。听着气吞山河。现实如何?2024年累销268万辆,新能源只有七十几万,海外刚过五十万。按道理,任务还得翻一倍。如果做不到,恐怕“世界一流”只能先画在PPT上。

新央企长安落地,目标五百万,新能源出海挑战多-有驾

方法论也跟上了“时髦”。“香格里拉”新能源、“北斗天枢”智能化、“海纳百川”全球化,一套套品牌矩阵、计划清单,光看名字就先飘三分仙气。新战略里,最有趣的是“流量力”。以前讲究“产品力、营销力、品牌力”,如今加了“流量“——字面上感觉长安汽车以后也能像带货主播,高呼:“家人们买它!”再联想到什么与海尔、腾讯、华为们跨界共舞,仿佛中国造车的尽头已不是工厂,而是综艺舞台。

技术方面,据说长安押宝“智能汽车机器人”,甚至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业态。一口气要砸2000亿进去,再加1万人的研发军团。要我说,这不是造车,是押宝科技未来赌桌。场面气势汹汹,但在新能源赛道上,眼下所有车企都在喊“技术为王”,但输赢其实一半靠产品力,另一半靠命。

新央企长安落地,目标五百万,新能源出海挑战多-有驾

再看全球化布局,长安瞄准巴西、印尼等全球20个工厂,美国不敢想,欧洲还需慢慢熬,首个海外新能源工厂扎根泰国。“本地化+体系化”替代了早期的“出口主义”。可话说回来,中国车企的“出海”旧困局,从不是“卖不出去”那么简单,政策、合规、供应链、甚至当地人的脸色,都比数字更难啃。

新央企长安落地,目标五百万,新能源出海挑战多-有驾
新央企长安落地,目标五百万,新能源出海挑战多-有驾

当然,收入和利润是最后的底线。2024年长安营收刷新记录达1600亿,但归母净利润却腰斩。道理也简单:油车曾是利润奶牛,如今销量萎缩;新能源虽卖得多,却还是“增收不增利”。说白了,新能源就像刚起炉灶,稀饭还没熬成,锅底都快干了。加之行业价格战白热化,即便你背靠央企,也逃不开“卷”这个命运。

新央企长安落地,目标五百万,新能源出海挑战多-有驾

朱华荣说“新长安面对的是满满机会”,“天地大有可为”。但,这片新大陆,既是机遇,也是高风险的丛林。央企可以强推资源,政策加持,拿出科技大单,可消费者认还是不认,全球市场买还是不买,全凭真本事。所谓“世界一流汽车集团”,光靠中央一纸批文不会自动变现实,只有一点,或许比其它车企多一重信心,也多一份压力。

新央企长安落地,目标五百万,新能源出海挑战多-有驾

于是,这一届长安,既像那只跃跃欲试的兔子,也像被麻辣火锅烫得出汗的重庆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是刀山火海——全看2025年那一跃,能否跃出中国新汽车产业的泥潭,飞跃全球舞台。毕竟,这场牌局没人愿意做看客。结局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反正,机会山呼海啸般砸过来了,也可能砸懵,谁能笑到最后,还得听新长安讲下一个故事。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