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4S店,霓虹灯打在一排排车身上,宛如舞台上等待出场的演员。销售顾问在展厅里游走,嘴里还来不及咽下刚喝了一口的咖啡,手机却已经震了又震。小王刚刚下单的车,车标还没来得及擦亮,客户群里已经传来隔壁旗舰店上新了“全新升级款”的消息。一周之内,朋友圈里,大V们轮番刷屏,一会是某厂的极氪版,一会又是新平台的电动SUV。你都分不清哪个是真的新,哪个是刚把前脸修了修。
问题来了:如果今天你刚买的车,明天就成了“前一代”,你会怎么想?
说起来,车以前可不是这么卖的。家里攒一阵钱,订辆车,红布一盖,十几个人合影一张,那是把这次消费当仪式来过。三年一次小改款,五年换代。这节奏,和过去纺织厂换条流水线一样郑重。邻居、同事、亲戚见了,总归会夸一句:“哟,这款我关注好久了。”——你有这辆车,是真能吹上好几年。等真成“老款”,再过几年,外观都开始掉色,才打算换新。
可现在的市场,理发店的推子还没冷,车企的刀已经挥第三下了。新能源革命、互联网风潮、智能网联系统——厂家的研发部开会不是卷性能就是卷算法,搞得直播带货和纸质宣传册一个天一个地。隔壁老王上周刚下定的X9旗舰,今天中午官网大降三万,一时间微信群里哀嚎四起。“极氪速度”,这不是段子,是常态。
冷不防跟着快消行业一起卷的,还有咱们这些“新车拥有者”。喜提新车那天,心情跟头发刚做拉直一样顺滑。半个月不到,哗啦啦出场一波新改款,功能全,是你那台的2.0升级版,优惠更狠,电池更耐用。你要是不心疼自己那点购车款,一定是没窥见厂家的“降本”速度。唯一值得庆幸的,至少你的车理论上还比上一季度的少点“BUG”——毕竟,测试机会算是贡献了。
老实说,现在的“新车”跟过去理解上的“新”,其实没啥关系。外观改一改,车机升级下,OTA随时推一推,名字里加个Pro、Plus、MAX,甚至Pioneer Edition,消费者下了单才发现:这车的底盘、三电系统、主架构基本没变。更惨的是,出了问题,客服回复也半死不活:‘我们已收到您的反馈,系统正在优化。’
实际上,咱们买车跟换手机还不一样。换手机顶多三五千,买车,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普通家庭攒钱对比半年,也许生怕落选了新时代的技术红利。可现在,买吧,怕第二天降价被“背刺”;忍着不买,又担心错过重大功能升级。
再通俗点说,车子一旦变成短命的“快消品”,和快递小哥速饮完的一瓶奶茶并无二致——新鲜感再好,残余价值却每天往下掉。不夸张的说,车贬值速度可以用痛风来描述:来的快,走得更快。拆个数据,国内一年相关汽车质量、售后投诉接近17万条,很多都是买完就后悔、产品瑕疵赔偿无门。车企客服成了对话机器人,偶尔来句公关标准语,遮盖不住产品同质化、研发仓促的问题。
而推新速度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压力。研发部没日没夜盯着竞品,制造端天天算毛利,市场部、客服部、法务部组团熬夜。你没看错,卖得多固然好,卖得急有代价。企业不是把这锅让消费者背,就是两眼一闭,做一锤子买卖。
行业信任危机开始随之浮现。有车企老板半夜发朋友圈:“行业卷成这样,再不考虑用户体验,迟早自己玩死自己。”舆论场上,有人说这叫“技术进步”;也有人冷嗤:“你这不是创新,是反复薅羊毛。”
对此我是个老江湖:弄十几年尸检报告,看惯各行各业生来死去。车本来应该是家里最可靠的“伙伴”,无声陪伴你出行、过冬、陪孩子学人生的第一堂安全课。现在,这角色变得越发像商场里的“快闪店”——今天有明天无,更新速度堪比段子。厂家看重短期销量,消费者成为无意识的‘产品更新实验品’。
其实谁都明白,表面风风火火的“技术普及”,底下不乏割韭菜的套路。升级的,也许是芯片和算法;贬值的,却是消费信心和市场秩序。研发、测试、售后环环相扣,缺了哪一环,最终砸的也是自己招牌。那种买车三年碰不上厂商主动致电、五年里大胆开下远门的滋味,仿佛被新时代连根拔起。只能边开车边怀疑:我是不是赶上了最差的购车窗口期?
死板行业规则显然没法约束互联网式的“快消内卷”。可市场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诚信和产品硬实力。论快,没啥毛病,但一味加速,热闹过后,还剩几家能站稳?消费者能剩多少安全感?这道题,谁回答,算谁的。
最后留个问题在这儿:现在的车企嘴上“用户第一”,行动上却把车活生生做成手机那样年年焕新。你觉得这是“技术礼物”,还是“新瓶装旧酒”?如果明年一辆车的“生命周期”只剩一年,你还会追新,还是干脆再等等?现在的你,最想给“新车比快”这场大戏打几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