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汽车行业有一场永不落幕的连续剧,那剧情更新频率最高的头号主演,最近非福特莫属。104次召回,累计超过200万辆车,八个月的时长,怎么看都像是一场由数据编排的黑色幽默。不用特效,不用飙车,单凭这串流水号,福特就能硬核吊打所有同期对手。有时我怀疑,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数据库是不是为福特专门设置了VIP通道——其他品牌还在排队,福特已经手握剧本,准备下一集剧情。
如果你是车主,在车库门口还没解锁,手机里弹出一条“召回通知”,再过两天,同样的车型又收到一次,这场体验大概率比美剧追番还带感。你甚至可以邀请邻居一起猜,下周究竟轮到哪个零部件上榜,输了请对方喝咖啡——只不过,咖啡钱还得算在养车成本里。
行业里,召回已经不算新鲜事。它的本质,是企业自我纠错的一种表现。这听起来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没什么两样。可问题在于,数量一旦超出常识,哪怕很有诚意,也难免让人怀疑这锅是不是太难端了。福特今年的数据,已经把所谓“主动担当”玩成了周末批发的模式。其他品牌还在商量“升级包发几次”,福特的召回已经可以集齐三次换一个奖章,顺便“招待”邻厂参观学习。
到底发生了什么?
站在旁观者角度,先梳理下证据链。2025年8月前,福特在美国市场的召回次数是104次,而克莱斯勒、通用、奔驰、本田这几家主流大厂,加起来才84次。单论数字,福特已不是多与少的简单比较,而是以一种“独孤求败”的气势,把全行业的平均线拉到新高度。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一个品牌一天的召回量,能赶上别的品牌全年。比如今年5月27日,福特单日发布了13次召回,差不多就是奔驰一年的总量。面对这种节奏,同行很难不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我甚至想,如果有朝一日按召回次数发年度奖章,福特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展柜。
娱乐圈有“回锅肉”,汽车圈有“召回的召回”。福特还在现场大秀新技能:本年度的续集不少是“召回的召回”。本来以为修好了一款车,没想到工具软件不灵,修完一遍还得再来——比如那辆2024款Mustang,去年因为仪表盘软件问题召回,结果没修彻底,今年接着再来一次。102辆林肯航海家也一样,先召回软件,结果经销商用错版本,还得再返厂。官方解释说,罪魁祸首是经销商的诊断工具有缺陷——表面看像个流程问题,实际上是修车的“作业没写好”,现在派安全督导去“查卷子”。
这里我必须承认,召回本身就是产品设计、质量管控和流程管理的交叉战场。一个环节没控好,重复召回就像考试补考,一次没过再来一遍。以我过去接触的实务标准,类似的流程失误极易暴露组织架构上的盲区——制度上允许自动纠错,却对一线施行的执行力存疑。刚修完就出问题,像极了推理小说里侦探明明锁定了嫌疑人,却发现幕后黑手没抓到。这种反转,是现实比小说更容易发生的事。
当然,福特CEO Jim Farley对该问题有自己的“反向解读”。他认为,召回次数的激增不是灾难,而是自我完善的标志。毕竟,福特雇佣了更多工程师和检查员,越来越多的召回,其实是企业“主动出击”,对老车型的遗留病灶大扫除。特别声明,召回大多是软件更新,成本可控,还能保护客户利益。更有甚者,Farley认为召回数据是个滞后指标,反映六七年前设计的问题,而“保修成本”这个先行指标正在下降。
说起来,这番逻辑足够自洽。如果你只看数据曲线和管理流程,这似乎也对。可问题在于,新车型上的“BUG”,恐怕不是“历史包袱”。今年十天前,福特又发了一份涉及2万辆新车的召回——2025款Mustang、Mustang Mach-E、林肯航海家,前大灯因二极管烧毁可能集体罢工。哪里还谈得上滞后数据?完全是“新鲜制造”。
不止这一例。航海家的防夹传感器还没搞定;F-150的LED控制器连修两回还是不行。新车的BUG和老车的“遗症”居然能在一个剧本上同时演出,这对CEO的解释无疑提出了更严苛的挑战。流程漏洞、软件失误和质量管控的灰色地带,在今年福特召回的剧本里全都有露脸机会。想要靠“滞后指标”一笔带过,多少有点艺高人胆大的味道。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件事。福特的表现,确实体现了一种面对问题的坦诚。任何企业想要真正改好产品,过程都无比艰难。如同法医剖析伤口,要一点点溯源到最初那道裂痕,弄清楚真相,才能防止下次重蹈覆辙。福特这波召回,至少说明他们没有选择掩盖,控制风险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
但另一面,数字不会撒谎。福特今年召回进度,几乎是高速狂飙。不出一两季,可能要赶超历史榜首通用汽车。届时,CEO说那句“最滞后的指标彻底好转”,会不会也成一条黑色幽默的注脚?究竟召回的“主动”与“被动”之间,是否还有第三条标准?企业面对千万客户和数十年品牌积淀,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质量进步?这个问题,比数字更值得追问。
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把召回当成一次“自我革命”?如果你是车主,你能否接受明天又来一封召回通知?这部“召回歌剧”还在连载,福特的下一个剧本,你会继续追吗?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