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咱们普通人聊起买车,话题已经悄悄变了味儿。
以前大家凑在一起,聊的都是这车是多大排量的,百公里油耗几个,空间够不够大。
可现在呢?
你再去听听,聊的都是这车有多少块屏幕,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在高速上自己跟着车走,甚至能不能自己找车位停进去。
尤其是那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词——“激光雷达”,在很多人印象里,这玩意儿不都是得三四十万,甚至更贵的豪华电车上才有的“奢侈品”吗?
可谁能想到,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汽车市场的变化快得让人咋舌。
如今,你揣着十万块钱的预算去逛车展,竟然都能看到好几款车顶着那个标志性的“小犄角”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技术突然不值钱了,还是汽车厂家们集体开始“赔本赚吆喝”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席卷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
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激光雷达到底是个啥,为啥以前那么金贵。
简单来说,如果把汽车的摄像头比作人的眼睛,那激光雷达就好比是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只不过它用的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它会不停地向周围发射激光束,然后通过接收这些光束反射回来的信号,就能在瞬间绘制出一幅极其精确的三维立体地图。
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看得准。
无论物体是什么形状、什么材质,它都能精确测量出距离,精度能到厘米级别。
第二,它看得全。
它不像摄像头那样容易被黑夜、大雨、大雾或者强光晃瞎眼,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稳定工作。
有了这么个“火眼金睛”,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全天候、高精度的“侦察兵”,能提前发现很多摄像头可能会忽略的危险,比如夜里路边一个没穿反光衣的行人,或者高速上突然掉落的一个轮胎。
正因为它技术复杂、造价高昂,所以过去一直都是高端车型的专属。
那为什么现在十万块的车都用得起了呢?
答案就两个字:竞争。
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卷”。
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了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车企们发现,单纯比拼续航、比拼加速已经不够了,智能化水平成了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而高阶的智能辅助驾驶,恰恰是大家最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激光雷达就从一个“选装的奢侈品”,变成了证明自己技术实力的“必需品”。
为了抢占市场,为了不被对手甩下,哪怕暂时不赚钱,也要先把这个配置给你装上。
同时,咱们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需求量暴增,无数国内的科技公司投身到激光雷达的研发和生产中,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硬生生地把成本给“打”了下来。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幕。
咱们不妨看看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就拿零跑B10来说,起步价直接定在了9.98万元。
这个价格,放在几年前,可能你只能买到一台配置很低的合资品牌燃油车。
但现在,零跑不仅给了你一台纯电SUV,还给你配上了一颗激光雷达。
这颗雷达最远能看到300米外,视野也足够宽广。
配合专门的智能驾驶芯片,它已经具备了实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硬件基础。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在未来通过软件升级,这台车有可能在复杂的市区道路上,实现自动识别红绿灯、自动跟车、自动变道超车。
零跑还给它配了个“通勤智能领航”功能,你每天上下班的路,让车子跟着你开几次,它就能学会,之后在这段熟悉的路上,它就能帮你开很大一部分,大大减轻你的驾驶疲劳。
这种在过去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场景,如今在一台十万元级别的家用车上已经触手可及。
再看看广汽埃安的AION RT,同样是9.98万元起售,在智能驾驶硬件上更是毫不手软。
它不仅搭载了性能更强的126线激光雷达,还用上了一颗算力高达254TOPS的英伟达Orin-X芯片。
这个算力水平,在一两年前绝对是旗舰级车型的配置。
有了这么强大的“大脑”和“眼睛”,埃安敢于提出“无图”方案,也就是说,它的智能驾驶不完全依赖高精度地图。
在很多没有被高精地图覆盖的城市道路甚至乡间小路上,只要路况清晰,它也能开启辅助驾驶功能。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不完全靠导航,更多是靠自己的实时观察来开车,一下子就把智能驾驶的可用范围扩大了很多。
当然,是不是有了激光雷达就一定代表智能驾驶更厉害呢?
这事儿也不绝对。
在汽车圈里,关于技术路线一直有争论,就像武侠小说里有“剑宗”和“气宗”一样。
除了依赖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派”,还有坚持“纯视觉”路线的。
后者的典型代表就是比亚迪。
比如比亚迪的海鸥智驾版,起步价更低,不到7万块钱。
它就没有装激光雷达,而是选择在摄像头和算法上下功夫。
比亚迪的逻辑也很直接:人类开车不就是靠两只眼睛加一个大脑吗?
只要我的摄像头看得足够多、足够清楚,我的算法足够聪明,同样可以实现高级别的智能驾驶。
所以,海鸥智驾版用了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摄像头的组合,也实现了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进出匝道、主动超车等功能。
这条路的好处是成本更低,也避免了车顶上那个“犄角”可能带来的风阻和维修问题。
而像小鹏汽车推出的MONA M03,则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方案。
它把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
如果你预算有限,日常用车场景也比较简单,那就可以选择没有激光雷达的低配版本,它同样能提供不错的辅助驾驶功能。
但如果你是科技爱好者,追求最顶级的体验,那就可以选择高配版。
高配版不仅加上了更全面的感知硬件,甚至用了两颗英伟达Orin-X芯片,总算力达到了惊人的508TOPS,足以支撑小鹏最拿手的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无论是在拥堵的市区还是在高速路上,都能提供非常接近“老司机”的驾驶体验。
更有意思的是,就连过去在智能化方面一直比较保守的丰田,在中国市场也彻底坐不住了。
他们和广汽合作推出的铂智3X,也老老实实地用上了包含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的智能驾驶方案。
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在中国市场,智能化已经不是一道“附加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这里的消费者已经被中国品牌培养得非常“懂行”,任何车企,不管你是什么国际巨头,只要想在这里卖车,就必须拿出最有诚意的技术和配置,否则就会很快被市场边缘化。
说到底,这场从几十万到十万级的技术下放,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它意味着安全和便利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过去只有在豪华车上才能享受到的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如今正在飞速普及到我们大多数人买得起的家用车上。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的体现,是从芯片、传感器到整车制造一整条产业链的崛起。
这场由中国品牌引领的“科技平权”运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出行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