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利润大跳水,中国市场销量集体下滑,关税雪上加霜
小区门口那家洗车店最近生意冷清得很。老王一边擦着自家五系的后视镜,一边嘟囔:“以前宝马奔驰奥迪可真是风光,现在咋都没人提新车了?”我看他这架势,估计又在琢磨换车,可这两年行情变了——BBA(宝马、奔驰、奥迪)三兄弟,这半年过得比谁都难受。
你说以前谁要买30万以上的车,不就是奔着“蓝天白云”“三叉星”“四个圈”去的吗?记得前年楼上张姐买A8L,还专门请师傅贴膜,说“有面子”。现在呢,问界M9、理想L9这些国产新贵杀进来,邻居群里天天有人晒什么激光雷达、城市NOA,还有啥后排皇后座。原来大家比的是6缸发动机,现在直接攀比起智能座舱和影音系统。老李头前阵子还开玩笑,“你们那5系能语音连续对话吗?我理想L9副驾还能平躺追剧!”听起来像段子,其实是真事。
今年上半年,看数据吓一跳:宝马少卖了15.5%,奔驰也跌14%,奥迪也不乐观。销售小陈悄悄告诉我,“我们展厅优惠已经拉到极限,有人砍价能把E级谈到裸车28万多。”十年前,这种价格想都不敢想。“割肉”抢销量,也难怪利润线撑不住。
不过讲真,现在身边有钱人买豪华品牌的心态变了。二十年前图个炫耀,“看,我开BBA”;现在更讲究体验感,用张姐的话说:“花40多万,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你那个S级导航卡成PPT,还好意思叫豪华?”师傅修完我的五系顺嘴就吐槽一句:“德系毛病多倒没啥,大毛病少,小毛病闹心。”
再往外瞅,美国那头也没让他们省心。今年4月开始进口汽车关税直接加码25%,零部件也跟着涨。这下好了,本来靠美国市场还能喘口气,如今连利润奶牛S级和7系都被薅羊毛。一辆10万美元的高端车型,多交1.5万美元关税,是厂家自己咬牙还是转嫁给客户?横竖都是亏。我表哥在美国做二手车生意,他说最近德国进口豪华轿跑越来越少,新货进港慢,还贵不少。有次群里聊起这个话题,有位技师打趣道:“等他们产能转移到美国工厂吧,到时候德味儿还能剩几分?”
其实建厂哪那么容易——奔驰计划2027年才让GLC SUV落地亚拉巴马州,那这两年空档期损失怎么算?宝马扩建斯帕坦堡工厂,据说审批流程拖了一年半还没批下来,更别提奥迪,人家压根儿连动静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美帝收割。
电动车领域更是一锅粥。这几年BBA喊电动化震天响,今年突然掉头,各种目标延期或撤回。本来说2033年停售燃油,如今又改口“不设时间表”,搞得经销商摸不清方向。我亲戚去年刚订了一台iX3,上个月找我抱怨充电桩装不上,售后只会踢皮球,说“建议用公共桩”。关键是续航冬天掉太快,他怀疑是不是电池管理软件偷懒升级。他们研发部门的人据说下午五点准时下班,加班没人管;国内新能源团队晚上十点还在调算法,就差搬床睡办公室。
还有智能驾驶,那是真急死人。我试过一次朋友EQE自动泊车功能,中途方向盘突然死机报警,把他吓出一身汗,只好人工介入重新操作。他后来发朋友圈调侃:“德国工程师可能觉得中国路况太复杂。”反观国产品牌主打无图城市NOA,人家更新速度快,每次OTA都有新花样。而且合作方选起来也是鸡飞狗跳,比如宝马找Momenta帮忙写代码,但用户反馈迟迟不到位;奥迪联手华为,可量产周期拖沓,总赶不上节奏。有业内人士私底下聊天,说这些跨国巨头内部流程太繁琐,一项配置从立项到量产要走七八道审批,比咱本地企业慢三拍。
最根上的问题,其实还是老牌企业惯性大。“百年传承”,听起来唬人,但组织僵化真害死人。我认识一个做供应链的小伙子,他吐槽过一次:宁德时代、Mobileye这种公司跟中国主机厂合作效率高,一个星期敲定方案,而德国总部要等批文签字,再轮流会议讨论,下个月才能见结果。有时新品上市晚一步,就错失最佳窗口期。不服气归不服气,该挨揍还是挨揍。
其实身边不少老司机都有类似共识:机械素质固然重要,但新时代拼的是体验感和响应速度,不是谁先造出V6发动机就赢到底。我楼下一哥们原本信仰quattro四驱,今年却换成纯电SUV,每天早晨遛狗回来,都忍不住炫耀手机远程控温功能,说北方冬天再不用苦等热风吹脚底板。他老婆倒是不怎么懂技术,就是喜欢副驾娱乐屏幕够大,可以追剧刷综艺,比客厅沙发舒服多了。据他说,这才叫真正懂生活,也算给所谓“豪华”的定义添点料吧?
总之啊,这一年半载下来,无论是展厅销售员还是修理铺老师傅,都觉得昔日高不可攀的大牌日子不好混。不只是销量腰斩那么简单,更像是被时代按着脑袋猛灌凉水。从前靠标志吃饭,如今只能拼服务和创新,不然真的会被甩在路灯杆下面喝西北风去……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