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辆电动三轮车在1881年由法国发明家古斯塔夫·特鲁韦组装成功时,蓄电池驱动的交通工具首次拥有了实用价值。短短两年后,德国人戴姆勒和迈巴赫的内燃机摩托车问世,两种动力技术几乎同时起步。
令人惊讶的是,早期电动车性能并不逊色——1911年美国杂志《流行机械》介绍的“Electra”电动摩托车,续航已达160公里,时速56公里,与当代基础款电动车相当。但内燃机因1912年电动启动器的发明,彻底终结了手摇启动的麻烦,将电动车挤出了主流市场。
中国与电动两轮车的结缘始于百年后的1983年。上海永久牌推出的DX-130电动自行车,成为中国首款量产车型。但这款“初代目”处境尴尬:续航不到30公里,爬坡无力,被吐槽“不如自行车”,8年仅卖出4.5万辆。当时北京长安街上自行车洪流依旧,电动车连影子都见不到。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95年。清华大学研发的轮毂电机技术,把电动机直接“塞进”车轮,能量损耗骤降,让电力真正用在“走路”上。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电动两轮车的发展大门——1997年绿源成立,随后千鹤、小羚羊、大陆鸽等品牌涌现,雅迪、爱玛也在此时入局。
2003年的非典疫情意外成为行业“催化剂”。面对公共交通的传染风险,便宜、便捷的电动车突然成了短途出行“神器”。政策也在助力: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首次明确电动自行车的合法地位,彻底激活市场。
2005年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3年后翻倍至2000万辆,到2014年全国保有量已超2亿辆。中国城市扩张更添一把火——5年间城区面积年均增长4.5%,上海居民平均出行距离从6.5公里延至6.9公里,电动车完美匹配了这种“微扩张”。
野蛮生长也带来乱象。2019年新国标实施,给行业套上“紧箍咒”:整车重量限55公斤、时速不超25公里,3亿辆超标车面临淘汰。行业大洗牌中,2000家企业缩减至百余家,市场份额向雅迪(33.7%)、爱玛(19.5%)等龙头集中。技术同步升级:绿源液冷电机解决生锈退磁,数字化电池实现-15℃低温续航;雅迪用上特斯拉同款松下电芯;爱玛“引擎MAX”系统将续航推至250公里。
步入2025年,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达4.2亿辆,平均每4人拥有1辆。国内年销量稳定在5000万辆左右,而海外市场正成新战场——雅迪产品销往77国,爱玛登陆欧洲旗舰店,2023年出口超1500万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