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刚交付那天,雷军在直播间里笑得像个孩子,评论区却炸了锅。“又一个PPT造车,能不能别画饼?”有人边敲键盘边摇头。谁想到几个月过去,马路上的SU7已经多到让我这个老汽车迷也有点恍惚。拐个弯就能撞上个米粉。小鹏那边呢?段子手们直接给送上了“大棚”新外号,说他们工厂除了车,顺便还能种点豆角。谁敢信,去年还在聊“智能驾驶天花板”,今年转头成了“蔬菜大棚”?
我记得有回去试驾小米SU7,销售小哥压根不推销,反而像在炫耀新手机。车机流畅得像刷抖音,语音助手随叫随到,后排空间大到能打王者荣耀。数据摆出来,十万台销量,40%是95后,70%是铁杆米粉。有人说小米靠粉丝经济,但真要是单靠米粉,怎么可能把特斯拉逼得直跳脚?说白了,雷军这套从手机圈里卷出来的玩法,真把车市搅得鸡飞狗跳。他盯着用户数据,比谁都细。年轻人买车,图的是啥?性能?实用?很大一部分人更想发个朋友圈,配字“雷总亲手造的”,这不,社交货币直接到账。
小鹏的工厂我也去过。气氛跟小米那边完全不一样。技术员们面无表情地盯着代码,车间安静得像考试现场。P7刚上市那会儿,智能驾驶吹得天花乱坠,后台的自动泊车,激光雷达,哪个不是卖点?可一波降价操作,老用户气得直拍桌子,新用户犹豫不决。小鹏的技术没毛病,甚至在业内都是头号玩家,可惜节奏乱了。理想和问界在隔壁甩大杀器,小鹏还在慢慢磨。说技术牛,但用户要的是体验,是情感,是那种“买了不后悔”的安全感。
其实车圈的乌龙事儿不少。前几年蔚来也是被群嘲,换电站搞得跟加油站似的,谁信?结果现在一线城市里,蔚来的换电体验真让不少车主上瘾。小鹏的下滑,多少有点像体育圈的“林来疯”——巅峰来得快,跌得也不慢。林书豪当年那波连胜,球迷们真以为他能一路高歌,不料风头一过,数据掉得比温度还快。小鹏P7、G9也一样,智能驾驶把观众胃口吊起来,结果产品更新慢一拍,用户心里就凉了。
小米这套打法,和传统车企完全两个世界。供应链、成本、用户运营全拿捏得死死的。车卖得像手机,噱头拉满,价格还压到极致。身边不少朋友,明明不缺车,但看到小米的发布会,忍不住冲动下单。你说现在买车,谁不是为点面子和身份?小米懂这个,小鹏却还在闷头钻技术。品牌的温度,市场的嗅觉,真不是靠参数表能堆出来的。
说到底,车圈没有常胜将军。小米今天风头无两,明天谁知道会不会被友商反超?比亚迪、吉利、问界,哪个不是磨刀霍霍?小鹏要翻身,也不是没可能。关键是得敢破局,别光琢磨怎么升级算法,得想想怎么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买个冷冰冰的科技产品?都想要点情怀,要点归属感。小鹏这一课,还得慢慢补。
我时常想,车圈和体育圈其实挺像。你看NBA那些天才球员,有的高开低走,有的逆风翻盘。小米像极了新赛季突然爆红的黑马球队,没人看好,但场场爆冷。小鹏更像是那种一度被捧上天,后来却成了对手研究对象的明星。粉丝的热情、用户的忠诚、市场的风向,说变就变。今天你是热搜,明天可能就是段子里的主角。
有时候看评论区,忍不住乐。有人说小米是“雷总情怀收割机”,也有人调侃小鹏“蔬菜大棚有大智慧”。还有人真情实感地分析市场格局,把一场汽车江湖写成宫斗剧。其实,谁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靠的还是自己一拳一脚拼出来的成绩。
说到底,现在车圈的空气里都带着火药味。每家都在卷,谁慢一点就被拍在沙滩上。下一个黑马是谁?下一个“大棚”又会轮到谁?没人会给你标准答案。你怎么看?是支持小米继续狂飙,还是觉得小鹏能把大棚变回高楼?评论区见,别光潜水。说不定你的吐槽,哪天就成了下一个热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