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动摩托车崛起时代

这个事儿挺奇怪的。前段时间,有人扒了一圈国产电动摩托车企业的数据,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行业里的“头部玩家”,有些公司在销量上看着猛如虎,营收也往上窜,但最后一算利润,居然是负的。不是小亏,是大亏,亏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在烧钱“玩命”。比如有些公司,年销几十万辆,动辄营收几亿、十几亿,最后净利润却是亏几千万甚至上亿。这种情况,在资本市场一亮相,免不了被议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说这是行业泡沫,也有人说是“烧钱抢市场”的套路,但不管怎么说,这数字一摆出来,确实让人觉得,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我们先别急着喊不正常,把这几个关键数字捋一捋。销量、营收这些看着挺直观的,但它们和盈利之间的关系,往往没那么简单。电动摩托车这个行业,说到底还是个制造业,利润高低跟成本、定价和市场结构都甩不掉关系。像一些卖得火的品牌,比如雅迪、爱玛,年销百万级别的电动车,营收动不动就几十亿,利润率却经常不到2%。更别提一些新兴品牌,比如速珂、小牛,技术上敢砸钱、产品上敢定价,但规模和渠道一拉长,利润有时候直接掉成负数。对比下来,你会发现,这种“营收高、利润低”的结构,几乎是全行业的通病。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研发。电动摩托车这个行业,表面上看挺传统的,比起四轮汽车来说技术门槛似乎没那么高,但实际上,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点也不含糊。比如速珂和虬龙这种专攻高端电摩的企业,研发占比甚至能上两位数;九号这种跨界搞电动两轮的,既做硬件也搞软件,前期研发投入能烧得让人肉眼心疼。研发成本一高,毛利自然就摁下去了。更别提电池、电控这些核心零部件,价格波动大,供应链拉长,能省的成本有限。

还有一块“看着亏”的原因,是账期和市场扩张。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前期经常会把钱砸在铺渠道上——新开一家直营店、一家经销商,都是成本;打广告、搞促销,也是烧钱。尤其是新兴品牌,为了抢速度,经常是账期拉得长,回款慢,现金流看着就不太好看。这种情况下,营收虽然拉高了,但利润没跟上,账面上自然显得“吓人”。但这种亏损,很多时候属于战略性亏损,意思是企业自己知道亏在哪儿,也知道怎么用亏损换市场。如果战略奏效,这种亏损反倒是一种正常现象。

国产电动摩托车崛起时代-有驾

说到这里,不妨拉传统车企、新势力和外资品牌比比看。传统车企,比如五羊本田、新大洲,虽然牌子响,但利润率同样不高,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压力一直是心病;新势力,比如速珂、小牛,就更别提了,几乎全行业都在烧钱扩市场;至于外资品牌,比如日本的雅马哈、意大利的比亚乔,虽说单车利润率可能高点,但市场规模小,渠道能力跟不上国产品牌,反倒显得有点吃力。

那问题来了,国产电动摩托车企业这种现象,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很多人看到亏损就觉得企业快不行了,但其实看数据还得看背后的逻辑。一些头部企业,比如雅迪、爱玛,虽然利润率低,但胜在规模大、供应链稳,只要保证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问题不大;而一些新兴品牌,比如速珂、九号,虽然盈利能力暂时弱,但产品定位明确、研发投入大,抢占市场的路径清晰。更重要的是,这些亏损背后,很多动作并不是没有章法。比如渠道铺设的节奏、研发投入的方向,这些都直接决定它们的下一步能不能走稳。

所以,这事儿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危险。行业结构决定了它的利润率难以高企,但盈利能力并不完全是账面上的数字能反映的。国产电动摩托车这一波烧钱扩市场,算是战略性选择,关键还得看它们怎么走下一步。如果市场做得够扎实,品牌打得够响,它们就能在规模效应中找回利润;如果方向没走对,那再多的烧钱,也只能是越亏越慌。总结一句话,这些数字背后,千万别只看表面,还是得盯着它们接下来能不能跑通逻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