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站在展厅里,空气里还带点新车的塑料味。手上拎着一瓶刚买的矿泉水,突然听到对面销售问:你看那款纯电续航啊,300公里算不算够用?我抬头一看,他脸上带着点那种职业的这有点难说清表情。
在这个市场里,特别是20万以内那个大战场,模型的玩家真多。大概估算(这边不保证绝对准确,样本少,体感偏主观)目前这个价位上的纯电SUV,续航都在200-300公里区间。有人说你要续航?那就得长电池,长电池代表成本上升,价格就难再降。有没有觉得,续航不等于用得久,毕竟一张照片里那车跑五六百公里,可能也是一场幻觉。但我觉得,真要走量,白天上下班通勤用到像样的续航,300公里左右其实够了。
这让我突然思考:那些档次相仿的汽车,实际用料和调校差异大吗?我对比了几款,根据实操体验,方程豹钛7的悬挂调校,更偏运动一点,路感反馈明显;而吉利银河M9则更温和,舒适感就高到一说。硬件上的差别,就像咱们用不同的马桶,水温、压力、冲刷节奏都能影响续航和体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市场上的主流SUV,今后续航绝对会有更大突破。为什么?原因其实很明显——电池成本在下降,虽然这个变革运作的速度不算快,但比起去年,差距格外明显。你想象一下,一块电池电量变得更大(这其实就像手机换大容量电池一样),行驶距离自然都会拉长。某些车型里,那些曾经续航不足的标签,都可能被拼体力的新型号抹掉。
更多我在琢磨的是,供应链上的变化——就像做饭,调料一变,味道就不一样了。现在的电池厂都在追求大容量和固态电池,一线供应商(猜测)都在加快提速,准备用更鲜嫩的料,也就是说,未来几个月内,电池性能可能越升级越快。这是不是意味着,明年新车会不一样?我不敢太断言,毕竟这个产业的厨房头绪繁杂,成本和技术总在拉锯,但直观来看,纯电续航会出现向上跃升的趋势。
再讲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某个老款车型,去年还标价13万,现在还要价不到10万,似乎也在走贬值+更新换代的节奏。电池突然出现提速,必然影响老旧车辆的价值。这个想法其实挺朴素:电池作为最值钱的零件,性能变好,老车就变賤了。
这让我疑问:是不是未来买二手车,更要看看电池里程和状态?不会像以往那样只看外观或车况,电池的脑子变好了,车的价值也会是个波动的因素。这个趋势很可能会让一些旧车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除非它的电池还能用。
说到这里,我得问问自己:我真看懂了那些行业数据背后的逻辑吗?像纯电续航大幅提升,混合且电里程能到400公里+这个趋势,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不是未来普遍都能实现?我猜测(不细想过),这也许只是某个厂家技术突破的特例,整体趋势还会被成本绑架。
(这都还没讲到渠道策略,骗我自己也以为市场会完全按照技术走,但实际上,销售策略、价格战才是实操中的王者。)
谈到价格,目前很明显,那些原价13-15万的SUV,如果往10万靠拢,很多人都会考虑掉头。尤其是在年底,购车窗口变得格外关键——像我认识的修理工说:要是年前能出个好价,节前送到家挺好。我确实觉得,车企在11月中旬左右会集中发力,铺货、搞促销。到12月,随着购置税优惠的消失,许多商家会缩手,但那也只是折中。(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还有个细节,最近常听销售说:今年优惠力度是前几年的几倍。这个剧情硬要讲,优惠其实就像你买手机,越是促销旺季,价格越变化快一些。燃油车不会就此退出江湖,但如果价格没有诚意,可能就剩下挣扎的份儿。我个人猜测(这又是不保证的),燃油车在某些细分市场或许还能存活一段,但基本已经变成稀罕货。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闯过快速成长期,你会发现,体验感、配置越来越丰富,尤其那种用料和科技感,已经远超很多燃油车。谁能告诉我,这个趋势会不会遇到瓶颈?毕竟,科技发展总有快慢,而用户也会依赖用得顺手的惯。
即便如此,这场行业变革还在继续。最关键的,是你我买车时,能不能多留个心眼儿?像下个月、甚至今年底的市场,究竟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呢?或者,你觉得潜藏在那些新模型背后的秘密是什么?那辆被曝光的零跑D19,未来会不会成个黑马?它的电池容量、价格策略,会怎么影响市场?我也在等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看到一辆车从展厅出来时,阳光正好照在侧脸上——那细节,是否真能预示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