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男子买二手车遇上奇葩事:说好的20万公里变成20万英里,车辆实际行驶里程远超预期,二手车商和第三方机构的责任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

看车真是个折磨人的活。每次去二手车市场,都是一场带有赌局性质的探险。那天晚上,天还没完全黑,迷糊的我站在宝马三系前,灯光下车身金属反光刺眼。我心里琢磨着,不知道是不是经过岁月磨砺的惯性,还是预算刚刚好,差点就买了它。

哥们,这车我看行,里程咋样?我随意问。

杭州男子买二手车遇上奇葩事:说好的20万公里变成20万英里,车辆实际行驶里程远超预期,二手车商和第三方机构的责任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有驾

20万公里,不错的车,保养也到位。卖家笑得很自信。

我其实不太信,毕竟二手车界的里程谎言太普遍。于是,问他怎么保证,结果他一摆手:有第三方检测报告,假不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第三方检测机构到底靠不靠谱?你有时候觉得,报告当然会被操控,毕竟车商经常调整一点里程数,给买家看得过眼,反正你得看报告.

我觉得,估算一下,如果当时一辆车真行驶了20万公里,按每年1万公里左(体感),用了16年,这还合理么?但如果多出点,年平均还得1.25万,也不算太大问题。可你实际行驶到32万多公里时,车的内部件磨损绝对不止这个程度。那我会花1.98万买一辆超过30万公里的车?还不包括未来潜在的维修。此时,我发现自己对车辆真实里程的担心比想象的还深。

杭州男子买二手车遇上奇葩事:说好的20万公里变成20万英里,车辆实际行驶里程远超预期,二手车商和第三方机构的责任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贴在车上的旧维修单,虽然不仔细,但很明显,那会儿里程数已经近乎3万英里。这不禁让我怀疑:这车到底经历了什么?二手车商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责任谁该担?像这次,检测报告显示20万公里,结果开走后仪表盘一变,变成英里。(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发现,仪表盘的单位切换按钮,不知道为什么隐藏在角落,要用特殊顺序才能调回公里。

但,为什么会出现英里单位?是肚子里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有人在改单位,让车辆看起来跑得少点?我猜,可能是为了掩盖一些大公里数的秘密,可这还只是我的猜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过类似的?反正我看了发几句车龄16年,保养料都换了多少次都觉得这车还能再跑几万吧。

而且,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像这样的二手车,很多零件都不是原装的。你想,要是在人体里,磨损的齿轮、变形的刹车盘,都可以用翻新或配件替代应付过去。就是把车洗白,让人看不出真面目。

杭州男子买二手车遇上奇葩事:说好的20万公里变成20万英里,车辆实际行驶里程远超预期,二手车商和第三方机构的责任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有驾

这次,我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许多二手车在检测机构那里,只是快照式地检查了一下,没多深入。那种机构,就像是超市里看打折商品的检测员!可信度其实挺有限。查博士的报告也承认,基础信息填错了,我都想:一百多万,谁能保证所有检测都无误?这就像有人把钥匙拿掉,结果误导了买家。

这让我想到,车行和检测机构的责任到底在哪?有人说法律上买家要自己多留个心眼,但现实里,小心翼翼也不一定盾得住。

我在想:二手车市场的看脸真是根深蒂固,里程成了一个规范界限。买家都在猜哪个数字是真,哪个假。这个数字其实很粗暴地衡量一辆车的寿命和价值。

杭州男子买二手车遇上奇葩事:说好的20万公里变成20万英里,车辆实际行驶里程远超预期,二手车商和第三方机构的责任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有驾

今天,二手车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不就是——我是不是被骗了?这大概就是大家的日常。

我问你,买车的时候你会怎么确认?是不是会像我一样,把时间花在查车的历史、维修记录、检测报告上?这些表面条件都不能彻底保证那个数字的真实性。(这段先不说)我觉得,最靠谱的还是多和之前车主聊聊,看看是不是一手车,或者请个专业的第三方检查。

当然啦,只是我个人一贯的经验——觉得这些检测报告和数据,说白了,就是参考,不能完全靠它们决定买不买。是不是太夸张:我们花一两万买个希望,但最后还得自己做个质检官。

这场里程大作战背后,多少藏着打折的工具——骗术或瑕疵。不然为什么车子里程会被踢来踢去?这其实也是个检测技巧的游戏。

杭州男子买二手车遇上奇葩事:说好的20万公里变成20万英里,车辆实际行驶里程远超预期,二手车商和第三方机构的责任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有驾

下一次我还能相信谁?我在心里问自己。你会怎么想?买车是件靠谱事,还是只剩下赌?我只知道,走在车市上,看到那些镜子中的车子,心里都在琢磨:真相到底是什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