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车市可是热闹非凡,比亚迪单月卖掉37万辆新能源车,吉利也借着银河系列在混动市场里杀得风生水起。
就在大伙儿都以为传统车企非得选边站队时,奇瑞却憋了个大招——既不死磕新能源也不跟着打价格战,反而靠着技术储备和全球布局杀出条新路。
最新公布的4月份销量数据挺能说明问题:20万辆的总销量同比增长10.3%,这里头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
先说奇瑞自己这个主品牌,单月卖出去12万辆,占了总销量六成。
最让人意外的是海外市场贡献了超过一半的销量,这波操作简直是把"墙外开花墙内香"玩明白了。咱们国内车企还在15万价位段红海厮杀时,奇瑞的瑞虎系列在中东欧市场拿下了5.8%的占有率。这就好比别人都在家门口抢地盘,奇瑞反手在海外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再用这些利润反哺国内研发,这买卖可比单纯降价促销划算多了。
再看看高端品牌星途,虽然单月9千多辆没破万,但在30万以上的高端新能源市场能占1.8%的份额,这已经是突破性进展了。他们最新研发的EEA5.0电子架构特别有意思,预留了L3级自动驾驶的升级空间。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买的手机,明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厂商却提前留了升级到智能机的接口。看来奇瑞是打算走"先卖车再升级"的路数,等别的车企还在为智能驾驶烧钱时,他们已经提前把路铺好了。
捷途品牌这边就有点尴尬了,4月份卖了4万多辆,环比下滑近万辆。现在硬派越野市场可太卷了,坦克300刚宣布降价,比亚迪方程豹又来插一脚。捷途之前靠性价比打天下,现在得换个活法了。他们新推出的山海T2装上了混动系统,这或许能成为救命稻草。就像手机市场从拼硬件转向拼系统优化,捷途要是能把混动技术的省油优势玩出花,说不定还能打个翻身仗。
要说最让人惊喜的还是iCAR和智界这两个新品牌。iCAR这个主打年轻化、智能化的品牌,4月卖出6千多辆,用户里95后占了68%。更绝的是智界的高阶智驾系统选装率高达82%,这说明年轻人可不是只看价格,谁家技术硬就选谁。这让我想起前些年手机圈的拍照手机大战,当时华为徕卡镜头一推出,年轻人排队抢购的场景和现在差不多。
聊到新能源转型,奇瑞6万多辆的新能源车销量看着不如比亚迪夸张,但85.5%的同比增速说明进步神速。他们现在主推插混车型,规划年内推出39款新车。这策略挺聪明——纯电车需要建充电桩,混动车上路更灵活。特别是在国外那些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方,插混车反而更吃香。就像当年功能机转智能机时,诺基亚塞班系统虽然落后,但胜在耐用,现在车企押宝混动,也是给用户留条过渡的退路。
全球化布局这块,奇瑞的出口量达到8万多辆,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南美自贸区的本土化生产率达到61%。这相当于把工厂直接建到人家地盘上,既规避了关税壁垒,又能根据当地需求调整产品。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欧洲研发中心开发的右舵车型通过了英国安全认证,这就好比把菜谱教给当地厨师,做出的菜更对胃口。现在中国车企出海早就不单是卖车,而是整套产业链的输出,奇瑞这套"技术换市场"的玩法,比单纯出口不知道高明到哪去了。
说到研发投入,奇瑞这7%的占比在车企里算得上良心。这笔钱花在了刀刃上——混动技术越做越精,智能架构也提前布局。这让我想起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别人都在降价促销时,奇瑞反而在修炼内功。就像任正非说的"向下扎到根",只有技术储备足够厚,遇到市场波动时才能稳坐钓鱼台。
现在国内车市正在从"抢增量"转向"抢存量",奇瑞这种"内外双循环"的布局显得格外明智。海外市场贡献率快到50%,说明他们已经摆脱了"一条腿走路"的窘境。反观某些车企,把宝全押在国内市场,遇到价格战就只能割肉放血。奇瑞这套"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策略,或许正是尹同跃说的"低头种因"——先埋头搞技术,市场回报自然水到渠成。
看着奇瑞的发展路径,不禁让人思考:在全民内卷的汽车行业,到底是该跟风降价抢市场,还是沉下心搞技术突破?比亚迪靠着规模效应降价没问题,新势力靠融资烧钱也走得通,但像奇瑞这样稳扎稳打的路线,或许才是多数传统车企该借鉴的。毕竟汽车工业是百年基业,靠低价换市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奇瑞这条路走得对吗?是该给技术流点赞,还是觉得应该学习友商直接开干?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