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司数百张赴日机票可免费退,酒店仍扣费,退订难题成出行关键痛点

聊个最近挺上头的事儿。

机票免费退了,日本酒店不给退,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我看了一圈,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谁对谁错,平台该不该兜底,酒店有没有良心。

这些当然都对,但总觉得没聊到根子上。

航司数百张赴日机票可免费退,酒店仍扣费,退订难题成出行关键痛点-有驾

这事儿在我看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权益问题,更像是一场早就该来的、关于“风险”的公开课,只不过这次学费有点贵。

我们得先捋捋一个基本概念,很多人可能没想过:你在线上平台预订一个“不可取消”的酒店,你到底在买什么?

表面上看,你买的是一个房间未来几天的使用权。

但往深一层想,你其实是跟酒店做了一笔金融交易。

酒店给你一个比“可取消”价格更低的折扣,作为交换,你承诺替酒店承担未来入住期间可能发生的所有不确定性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你自己突然生病、公司临时加班、目的地发生突发事件等等。

说白了,你为了省那百来块钱,等于向酒店出售了一份“看跌期权”。

在风平浪浪的时候,你稳稳地把这个折扣(期权费)赚到手,皆大欢喜。

可一旦黑天鹅出现,比如这次的事件,相当于风险成真,期权被行权,你就必须履约,也就是承担损失。

航司为什么能“大气”地免费退票?因为航空业和酒店业的商业模型完全不同。

航空公司卖的是标准化的“交通权”,座位A和座位B没本质区别。

它的运营成本大头是燃油、飞机折旧这些,单个座位的边际成本相对低。

更重要的是,航司有极其复杂的收益管理系统,一个座位退了,它可以通过超售、临期高价等方式把损失补回来,甚至还能赚。

航司数百张赴日机票可免费退,酒店仍扣费,退订难题成出行关键痛点-有驾

而且,航司是寡头竞争,品牌声誉这张牌至关重要,一次公关危机造成的长期损失,远比退票的直接损失大。

所以,它们选择用金钱换口碑,这是笔划算的账。

酒店,尤其是日本那些中小规模的民宿和单体酒店,完全是另一本账。

它们卖的是“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非标品,今天这个房间卖不掉,这部分收入就永远消失了。

它们的成本是刚性的,房租、水电、员工工资,一天都不能少。

一个订单取消,尤其是在旺季,就意味着实打实的亏损。

对它们来说,“不可取消”条款是它们为数不多的能对冲未来经营风险的工具。

所以,让一个靠天吃饭的小民宿老板,去和一个跨国航司比“格局”,本身就有那么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这不是说小老板占理,而是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和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只能做出这样的“最优解”。

那么,平台在这中间扮演了什么角色?一个“甩锅侠”。

这些年,OTA平台的核心打法就是流量和价格战。

它们用技术抹平了信息差,让消费者能轻松比价,但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它们将整个交易过程“去责任化”了。

平台不断地告诉你,它只是个“中介”,一个展示信息的渠道。

它帮你连接了酒店,但不对酒店的服务和条款负责。

航司数百张赴日机票可免费退,酒店仍扣费,退订难题成出行关键痛点-有驾

这种模式在正常时期运转良好,效率极高。

可一旦出事,平台的“中介”身份就成了一块完美的挡箭牌。

“我们正在‘协助’沟通”,翻译过来就是:“这事儿我管不了,但态度得到位。”

这种“协助”,本质上是一种责任外包。

平台享受了交易抽成的所有好处,却把最棘手的履约风险,甩给了消费者和酒店两端。

消费者以为平台是保障,其实平台只是个收过路费的。

这次的纠纷,不过是把平台“权责不对等”的底裤给掀开了而已。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退票退得那么干脆,因为它责任主体明确,跑不掉。

而跨境酒店预订,责任链条被平台巧妙地拉长、打散了,最后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我们真正该思考的,不是怎么在每次危机后去“闹”,而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脆弱的系统。

首先,消费者要对自己做的每个选择负责。

当你为了便宜几十块钱,勾选“不可取消”时,你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签署了一份什么样的风险合同。

不能平时享受折扣,出了事就只谈权益。

当然,前提是平台和酒店必须用最显眼、最明确的方式告知风险,而不是藏在某个需要点开十八次的折叠页里。

航司数百张赴日机票可免费退,酒店仍扣费,退订难题成出行关键痛点-有驾

信息透明,是公平交易的第一步。

其次,平台不能永远当甩锅侠。

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了平台的审核和管理责任。

当一种格式条款(比如“不可取消”)引发了系统性、大规模的纠纷时,平台就不能再以“我只是个中介”为借口置身事外。

平台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的数据和技术优势,去优化这个系统。

比如,能不能开发更精细化的退改产品?

学学保险公司,设计不同档位的“退订险”,让消费者可以花一笔小钱,把一部分不确定性风险转移出去。

或者,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类似“坏账准备金”的资金池,用于处理这类极端事件下的纠纷,而不是每次都让一线客服去和用户“磨洋工”。

说到底,这次的退订风波,撕开的是整个在线旅游行业在风险管理上的“皇帝新衣”。

我们习惯了一个被技术和低价包裹的消费世界,却忘了任何交易背后都有成本和风险。

航司的免费退票,是它们用雄厚的资本和品牌声誉支付了这次的风险成本。

而那些“不可退”的酒店,则是把成本赤裸裸地摆在了消费者面前。

长远来看,靠“协商”、靠“看酒店脸色”来解决问题,只会让下一次风波来临时,大家继续在原地打转。

真正成熟的商业环境,不是靠谁的嗓门大,也不是靠谁的道德更高尚,而是建立一套清晰、透明、公正的风险分配和转移机制。

消费者要为自己的选择算账,平台要为自己的责任填坑。

否则,今天你为退不掉的日本酒店生气,明天可能就会为其他“货不对板”的跨境服务买单。

太阳底下,没那么多新鲜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