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跑3万公里,我把合资轮胎换成了国产,一对比才发现差距

给爱车换轮胎,这事儿相信每位车主都经历过。

站在一排排黑乎乎的轮胎面前,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是选价格亲民、看起来性价比超高的国产轮胎,还是一步到位,换上价格贵上一截的合资大品牌?

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小算盘,觉得一条合资胎的钱能买好几条国产胎,省下来的真金白银够干不少事了。

每年跑3万公里,我把合资轮胎换成了国产,一对比才发现差距-有驾

最近,就有一位车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轮胎选择的生动课程,他每年开车里程高达三万公里,抱着省钱的想法,将车上的合资轮胎换成了国产入门级产品,结果却发现,这笔看似划算的买卖,长远来看反而是吃了大亏。

这其中的门道,值得我们每一位车主好好琢磨琢磨。

事情的开始,总是充满了对“省钱”的喜悦。

在轮胎店里,主流的合资品牌轮胎,像米其林、普利司通、马牌这些,价格普遍在六百到一千元一条,甚至更高。

而旁边的一些国产轮胎,价格可能只要两三百块,最贵的也不过五百元左右。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价,不动心是很难的。

这位车主当时就算了一笔账,换一套四条国产胎,比换合资胎能省下近两千块,这笔钱对于一个高里程用户来说,差不多是半年的油钱了,诱惑力确实不小。

于是,他果断选择了价格优势明显的国产轮胎。

刚换上的头一两个月,体验感确实不错。

每年跑3万公里,我把合资轮胎换成了国产,一对比才发现差距-有驾

毕竟是新轮胎,胎纹深,橡胶新,抓地力和静音效果都处在一个最佳状态。

这也让车主一度认为,国产轮胎的技术进步飞快,完全不输给国外品牌。

然而,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行驶里程接近五千公里时,问题开始逐渐暴露。

最先让人烦躁的是噪音。

车速只要一超过每小时80公里,车厢里就会充斥着明显的“嗡嗡”声,比之前用合资胎时要大得多,在车里正常交谈都得刻意提高音量。

这其实就涉及到轮胎花纹设计和橡胶配方的技术含量了。

好的轮胎会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出能降低空气共振的静音花纹,但这些研发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价格上。

廉价轮胎为了控制成本,往往在这方面有所妥协。

紧接着,当里程数达到一万公里左右,更麻烦的问题出现了——方向盘开始跑偏。

每年跑3万公里,我把合资轮胎换成了国产,一对比才发现差距-有驾

车主以为是底盘数据乱了,赶紧去做四轮定位,结果修理师傅检查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是轮胎本身出现了不均匀的磨损,俗称“偏磨”。

师傅解释说,一些低成本轮胎为了降低价格,使用的橡胶配方强度和耐用性不足,甚至可能混用了较多的回收橡胶,导致轮胎在持续的高速运转和压力下容易发生轻微变形,自然就没法均匀地磨损了。

如果说噪音和跑偏还只是影响驾驶舒适度,那么接下来在湿滑路面上的经历,就真的关乎到行车安全了。

一次在高速公路上,天气突变下起暴雨,车主下意识地踩刹车减速,却明显感觉到车辆的制动效果大打折扣,防抱死系统(ABS)频繁启动,车子向前滑行的距离比预想中长了很多。

幸亏当时与前车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惊魂体验让他明白,轮胎的湿地抓地力绝非可有可无的参数。

优秀的轮胎,其胎面花纹会有精心设计的宽大排水沟槽,能迅速将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水膜排开,让橡胶真正接触到路面。

同时,其橡胶配方中会添加大量的二氧化硅(俗称“白炭黑”),这种材料能显著提升轮胎在湿冷路面上的抓附能力。

而这些技术,同样是成本的一部分。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省了钱,就可能在关键时刻让你付出代价。

每年跑3万公里,我把合资轮胎换成了国产,一对比才发现差距-有驾

更让人糟心的是,还没到两万公里,四条轮胎中已经有两条被扎破修补了三次以上,维修师傅都忍不住提醒他,这种轮胎胎壁强度可能不足,频繁修补后存在安全隐患,不建议再跑长途高速,因为爆胎风险会大大增加。

原本计划能用上四万公里的轮胎,结果在行驶不到三万公里时就因为磨损严重、安全堪忧而不得不提前“下岗”。

这时,车主才静下心来重新算了一笔经济账,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当初买的国产轮胎一套花了1600元,跑了不到3万公里,折算下来,每万公里的使用成本大约是533元。

而他之前使用的那套合资米其林轮胎,虽然花了2800元,但扎扎实实跑了超过6万公里,平均每万公里的成本仅为467元。

这么一对比,才发现长期来看,更贵的合资轮胎反而更省钱。

这还没有计算因为轮胎问题额外多做的四轮定位、动平衡的费用,以及可能因滚动阻力较大而增加的燃油消耗。

更重要的是,那种时时刻刻担心轮胎出问题、提心吊胆的驾驶体验,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当然,这位车主的经历并不是要让我们全盘否定国产轮胎。

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一个更重要的道理:选择轮胎,不能只看“国产”或“合资”的标签,更不能只看价格,关键在于要学会“选择”。

每年跑3万公里,我把合资轮胎换成了国产,一对比才发现差距-有驾

如今的中国轮胎产业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像中策橡胶旗下的朝阳、赛轮集团、玲珑轮胎、森麒麟等一大批头部企业,无论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还是产品品质上,都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其产品不仅畅销全球,也为众多国内外汽车品牌提供原厂配套。

它们的许多中高端产品,比如朝阳1号系列、赛轮的液体黄金轮胎等,在静音舒适、节油耐磨、安全操控等方面的表现,完全有能力与国际大牌一较高下。

问题在于,任何品牌的产品线都有高、中、低档之分。

我们不能拿一个品牌最入门、主打绝对低价的产品,去和另一个品牌的中高端产品做对比,这是不公平的,也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这位车主犯的错误,可能就是选择了价格过低、在性能上做出过多妥协的入门级产品。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呢?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看轮胎胎壁上的“3T指数”。

这三个T分别代表:TREADWEAR(耐磨指数),数字越大代表理论上越耐磨,对于年行驶里程高的车主,建议选择500以上的;TRACTION(牵引力/抓地力等级),从高到低分为AA、A、B、C,这直接关系到刹车性能,尤其是在湿滑路面,为了安全着想,至少要选择A级;TEMPERATURE(温度等级),代表轮胎的抗高温能力,分为A、B、C三级,A级为最高,对于经常跑高速的车主来说,选择A级能有效降低爆胎风险。

总而言之,在轮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更理性的消费观。

对于每年行驶里程不多、多数时间在市区通勤、驾驶风格比较平缓的车主来说,选择一套国产品牌中口碑好、3T指数优秀的主流产品,比如价位在三四百元一条的,无疑是极具性价比的明智之举。

而对于那些像文初车主一样,每年都要跑几万公里、高速路况居多、对车辆性能和安全性有更高要求的用户,那么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投资一套品质更可靠的合资品牌轮胎,或者国产旗舰系列轮胎,从整个使用周期的总成本和安全保障来看,反而会是更“划算”的选择。

汽车的四条轮胎是承载我们全部行车安全的基石,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应该只算眼前的小账,更要算长远的安全大账和经济大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