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停产几十年的斯蒂庞克牌(司蒂倍克)汽车,从默默无闻到被现代广大网友知晓,那必定是因为经典谍战片《潜伏》。
“玉座金佛理论”和“斯蒂庞克原理”,已经成为互联网老梗。
原剧里,吴敬中那辆和陈纳德同款的斯蒂庞克牌小轿车,被余则成换了两沓美钞和七根金条。
这是电视剧表现出来的价格,数据比较模糊,没有参考价值。
小编找到民国时期的斯蒂庞克(司蒂倍克)牌汽车在上海销售的广告。上面有显示汽车的价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斯蒂庞克牌汽车的真实价格。
这是一则大夏汽车公司卖车广告。大概内容是:一批新的司蒂倍克牌“执政”型号的四门轿车运抵至上海,售价自美金1375元起。
这里的“司蒂倍克牌执政型号”,对应的是Studebaker(另一音译是斯蒂庞克)旗下的旗舰车型——President(也译为总统)。
斯蒂庞克牌“总统”车型是该公司的第一款豪华轿车,直接与凯迪拉克、帕卡德、林肯等美国一线豪华品牌竞争。
该车型的生产时期大概是1926年 - 1942年。广告上注明是“一九三六年式执政牌四门轿车”,可能是斯蒂庞克汽车公司于1936年生产的。
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车辆可能因运输、销售延迟而稍晚到达。假定这部斯蒂庞克牌汽车的出售时间在1936年左右,价格是1375美元。
斯蒂庞克牌汽车价格
我们把它换算成本国货币,方便大家理解。
1936年时,国民政府已经废止银本位,改法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这一年是法币发行的第一年,也是其购买力最为坚挺的时期。
在法币改革期间,国民政府为收回银元,规定了1块银元 = 1元法币。
当时国民政府为了稳定法币价值,与英美等国签订了货币协定,确定了法币与外币的固定汇率。其中与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 ≈ 3.36元法币 。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的记载,可以佐证美元兑法币1:36的兑换比率:“但是最初的一个长时期,法币对外汇的比率很稳定,我记得大约每一百元法币,可以兑美钞三十三元,这是经过好多年从未改变过的。”
所以,1936年的1375美金≈4620法币(银元)。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中位数大约在10~20元法币。一辆斯蒂庞克“总统”轿车需要不吃不喝攒20年。
但现实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法币购买力最强的时候,20元法币的月收入可以维持个人生存,但如果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几乎不可能攒不下钱。
民国拥有一辆汽车,不仅是购买时的一掷千金,更需要持续投入巨额的“养车”费用。
车主买车之后需要缴纳一次性的牌照登记费与执照费。
每年需要缴纳捐税(“汽车税”或者“车捐”)。例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30年代对私人汽车(不超过5座)的年捐约为24两银(约合33银元),7座车则更高。
汽车日常运营与维护的费用。这是一笔昂贵的持续性的开销。因为不像现在随处可见的4S店,当时的汽车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汽车零部件非常依赖进口,损坏后更换成本极高,且专业的汽车修理行收费不菲。
燃料费是汽车最大的日常开销。当时汽油也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受国际局势影响巨大。
根据《银元时代生活史》里的记载,1927年汽油费每加仑为四角八分。这是在和平时期。战时实行汽油配给,黑市油价飙升到天价。
再有就是汽车司机的工钱。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受聘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校距离30多公里,顾颉刚特意买了一辆汽车,奔波于两校及各种应酬活动之间。为此,他每月支付司机薪水20元,汽油花费100元。
陈存仁在1927年买了一辆小型汽车,叫作“佩佩奥斯汀”,即小型柯士甸房车。这辆车价格为大洋1100块。如果聘请一个专属的汽车司机,按照当时的月薪需要20块大洋。所以他自己考了驾驶执照,不雇佣司机。
其他汽车品牌价格
根据1925年,天津公懋洋行发布的一则汽车广告显示:
道济普通敞篷轿车售价二千八百元;
道济特式敞篷轿车售价三千元;
道济B字轿车售价三千八百元;
道济B字特式轿车售价四千元;
道济A字普通轿车售价四千二百五十元;
道济A字特式轿车售价四千五百元。
1925年使用的货币是银元。当时一个壮年人力车夫一年才赚一百五十块银元左右。即使是广告中最便宜的道济普通敞篷轿车 也需要不吃不喝攒18.6年。
“骆驼祥子”花了三年时间攒下一百块银元买一辆进口黄包车,都算是人力车夫群体里的佼佼者。毕竟20年代的北京城大概有6万多名人力车夫,只有3%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车。
所以你可以看到当时能买得起汽车的家庭,一般都是政府高官、军阀头目,大学教授,名医等上流社会人士。
注:《潜伏》里,吴站长那辆和陈纳德同款的汽车是1940年款的斯蒂庞克“指挥官,还是从菲律宾运来的新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