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告别中国市场,董事长铃木修的“B计划”浮出水面

若你欣赏我的创作,不妨点个关注哟!这样就不会错过下次的精彩啦~感谢每一位支持的伙伴!

2018年9月,88岁的铃木修以一块钱的象征性价格,将长安铃木的股权转让,结束了在华25年的汽车事业。

奥拓当年在中国多火啊,家家户户都想要,卖3万多块钱都得排队。

这位老先生坚持自己的小车战略,转身就将重心全面转向了印度市场。

铃木25年在中国从风光到离场,销量从22万的高峰跌至3万的低谷,令人唏嘘。

然而,这个看似执着的决定,背后却是一盘深思熟虑的棋局。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2018年,铃木告别中国市场,董事长铃木修的“B计划”浮出水面-有驾

01

铃木这牌子,在中国汽车界,绝对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1993年,中国汽车市场方兴未艾,老百姓手里攥着的钱还不多,一辆桑塔纳要十几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就在这个时候,铃木带着奥拓来了。

3万多块钱一辆,虽然在今天看来空间不大,但在当年,它就是能遮风挡雨的四个轮子的私家车。那个年代有辆车开就是身份的象征,奥拓虽小,但承载的梦想可不小。

更何况,在加油站比饭店还少的日子里,一箱油能跑半个月,省油这个优点简直是为当时的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

长安汽车跟铃木一拍即合,搞起了合资,生意火得一塌糊涂。1995年又有了昌河铃木,两家合资公司齐头并进,铃木在中国的业务蒸蒸日上。

到2000年前后,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里,满大街跑的私家车里,总能看到铃木的身影。奥拓、雨燕、北斗星,这些名字简直是那个年代的集体回忆。

铃木靠着精准的小车路线,在中国市场稳稳地扎下了根。

02

好景不长,中国人的钱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鼓了起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老百姓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原来挤在奥拓里的一家三口,现在琢磨着带上老人孩子一起出门旅游,小车的空间开始显得捉襟见肘。

汽车市场的风向变了。

国产车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吉利、比亚迪这些品牌抓住了机遇,纷纷推出大空间车型。后排能舒服地跷起二郎腿,后备箱能轻松塞下大件行李,这才是当时中国人眼里的“好车”。

更关键的是,SUV的热潮来了。

2010年前后,城市道路越修越宽,大家开始追求更大、更气派、视野更好的车型。长城哈弗、比亚迪唐这些国产SUV一上市就成了爆款。

长安汽车这边看着市场变化,也是心急如焚,多次与日方沟通,希望铃木能顺应潮流,开发SUV和新能源车型。

可铃木修这位“小车巨匠”,对自己的小车哲学非常坚持。在他看来,省油耐用才是汽车的王道,大车高油耗,他相信消费者最终会回归理性,选择经济的小型车。

长安自己搞的CS系列SUV一经上市便势如破竹,销量节节攀升,反观铃木还是那老三样,市场的风向已然明了。

03

从2011年开始,铃木在中国的销量曲线开始掉头向下。

2011年是它的高光时刻,卖出了22万辆,创下入华以来的最高纪录。可到了2012年,销量就下滑到17万辆。

这仅仅是个开始。

2016年只卖了11万辆,2017年更是跌破10万大关,只剩8万多辆,到2018年,最终定格在了3万多辆。从巅峰的22万到离场前的3万,短短7年时间,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4S店里门可罗雀,销售员比顾客还多。偶尔来了客户,坐进奥拓里感受一下,再看看隔壁比亚迪、吉利的大屏和软包内饰,心里就有了答案。

长安方面不断催促铃木总部推出新车型,但日方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小车战略没有错,是中国市场“走偏了”。

合资公司开始出现亏损,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2018年前8个月,长安铃木的销量只有2万多辆,连去年同期的一半都不到。照这个趋势下去,全年销量堪忧。

日本总部经过多轮研究,最终做出了一个让外界颇为意外的决定:退出。

在记者发布会上,当被问及铃木的全球战略时,铃木修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都看到了这盘棋的真正走向。

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另一片广阔的大陆。

04

那位记者问的是铃木未来的全球布局,铃木修的回答点明了一切。

他表示,铃木早已在印度市场深耕多年,那里才是小型车的沃土。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铃木退出中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战略转移。

其实从2010年起,铃木就在印度市场持续加码。那时的印度,很像90年代的中国,人均收入不高,汽车消费刚刚起步,实用和经济是首要考量。

奥拓、雨燕这些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宠的小车,到了印度,简直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印度消费者买车最看重两点:价格实惠和燃油经济性。铃木的小车完美契合了这两大需求,一上市就迅速占领了市场。

2018年,就在铃木告别中国的同一年,其在印度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65万辆,占据了印度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个数字,比铃木在中国最辉煌的时候还要高出好几倍。

更妙的是,印度政府对小排量汽车还有税收优惠,排量1.2升以下的车型能享受政策红利。铃木的车型几乎全部在这个范围之内,简直是顺风顺水。

铃木修这一招“腾笼换鸟”玩得相当漂亮,表面看是在中国市场受挫,实际上是早就选好了更适合自己的赛道。

05

退出中国后的铃木,在印度市场的发展只能用“如鱼得水”来形容。

2019年,铃木在印度卖了150万辆车,虽然略有波动,但依旧是印度汽车市场无可争议的霸主。

到2022年,数字再次攀升:年销157万辆,手握印度市场42%的份额。

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在印度的大街上,每开过10辆车,就有超过4辆是铃木。在印度年度畅销车型TOP 10榜单里,铃木常常独占七席。

当地人开玩笑说,在印度,你不是在开铃木,就是在去买铃木的路上。

更重要的是,印度市场的利润空间也远比在中国市场要可观得多。在中国,各大品牌“内卷”严重,价格战此起彼伏。但在印度,铃木凭借其统治级地位,拥有强大的定价权。

而且印度市场潜力巨大,每年汽车销量都保持着可观的增幅。铃木搭上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快车,前景一片光明。

铃木在印度的成功证明,有时候,战略性的退出不是失败,而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开始。

06

现在回头看,铃木修当年的决定,无疑是一次精准的商业操盘。

2018年他选择离开时,很多人都认为铃木放弃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是个令人不解的选择。

可几年过去,事实证明这位老将的眼光确实独到。

中国汽车市场虽然广阔,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世界级的。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即便铃木当年留下来,恐怕也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反观印度市场,铃木一家独大,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每年百万辆级的销量和稳定的盈利,这比在中国市场的苦苦支撑要惬意得多。

更关键的是,以印度为跳板,铃木顺势进入了东南亚、非洲等更多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的消费水平和用车需求与印度相似,铃木的成功经验可以完美复制。

铃木修用一块钱的象征性转让,换来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专注于适合自己的市场,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或许比在不适合的战场上硬撑要明智得多。

告别中国市场后,铃木在全球的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因为找准了定位而更加稳固了。

创作声明: 本故事部分信息来源长安汽车公告、铃木汽车年报及公开行业数据分析,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叙事创作。文中所涉观点仅为笔者个人理解,部分细节为文学性渲染,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