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设计碾压小米YU7?特斯拉赢在哪?小米新车抄谁

最近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说法,说新款特斯拉Model Y就凭一个尾灯的设计,就显得比小米SU7要高级。

这尾灯据说用了个叫“漫反射”的技术,听着挺高大上,但实际上就是个设计上的小细节。

不过,就是这么个小细节,却像一根引线,点燃了大家心里一个憋了很久的话题:为什么咱们自己国家造的汽车,尤其是一些新出的热门车型,总让人感觉或多或少有点别人的影子,摆脱不掉那个“抄”字的感觉呢?

Model Y设计碾压小米YU7?特斯拉赢在哪?小米新车抄谁-有驾

从好些年前被大家戏称为“保时泰”的众泰,到现在被网友调侃成“米时捷”的小米,这条路似乎总有人在走。

这到底是聪明的市场策略,还是创新路上的一条死胡同?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一倒,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的众泰SR9,那车一出来,所有人都惊了,因为它跟保时捷的Macan简直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当时这车卖得还特别火,满足了不少人花小钱办“大事”的梦想。

再往前看,比亚迪早期的F3,它的成功也离不开对当时丰田花冠设计的借鉴,那款车可是帮比亚迪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为什么车企们愿意这么干呢?

说白了,就是一笔经济账。

从零开始,完完全全搞一个原创的汽车外形设计,从请设计师画图,到制作油泥模型,再到开模具、进行各种测试,这一套流程下来,没个几亿人民币是根本搞不定的。

Model Y设计碾压小米YU7?特斯拉赢在哪?小米新车抄谁-有驾

而且,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最后设计出来的车子,消费者喜不喜欢、买不买账,还是个未知数,风险非常大。

但是,如果直接参考市面上已经被证明非常成功、卖得特别好的车型,那成本就低太多了,风险也小得多,几乎是一条通向销量的捷径。

这股风气到了今天的新能源汽车时代,似乎并没有完全消失。

小米汽车的出现,可以说是把这个话题又推到了风口浪尖。

小米SU7的发布会非常成功,雷军也强调他们的设计团队是花重金从宝马、奔驰这些老牌豪华车企请来的顶尖高手。

可当SU7那流畅又动感的侧面轮廓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保时捷Taycan吗?”于是,“米时捷”这个外号就在网上传开了。

后来,网上又流传出小米第二款SUV车型的假想图,大家发现它跟法拉利的首款SUV Purosangue摆在一起也毫无违和感。

小米的这波操作,确实在短时间内为它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惊人的订单量,上市后不久就收到了近十万份大定,这个成绩对于一个汽车新兵来说,简直是奇迹。

Model Y设计碾压小米YU7?特斯拉赢在哪?小米新车抄谁-有驾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做法也让“小米原创”这四个字,在很多人心里打上了一个问号。

当一个品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像别人”的时候,它自己独特的品牌基因就被削弱了。

那么,为什么这种模仿的现象在我们的汽车行业里总是反复出现,好像成了一个怪圈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偷懒”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法律、市场和我们自身的文化等好几个方面。

首先,是法律保护这块还不够完善。

咱们国家的《专利法》虽然也保护外观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抄袭”的界定标准比较模糊,而且打官司维权的过程非常漫长,成本很高。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路虎状告陆风X7抄袭它的揽胜极光。

这两款车放在一起,明眼人都能看出相似度极高,可这场官司前前后后打了好几年,才最终有了结果。

Model Y设计碾压小米YU7?特斯拉赢在哪?小米新车抄谁-有驾

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高的维权成本,让很多真正搞原创设计的企业感到心累,同时也让一些想走捷径的企业觉得,就算被发现了,付出的代价也远比不上抄袭带来的短期利润。

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导向,让投机取巧的成本远低于踏踏实实搞创新的成本。

其次,是我们消费者自己的选择,有时候也挺矛盾的。

一方面,很多调查都显示,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95后,买车时非常看重“颜值”,觉得设计好不好看是第一位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车能与众不同,有原创性。

但另一方面,当一些真正具有独特原创设计的车型,比如领克品牌的一些车,用上了很大胆、很有辨识度的设计语言时,它们在市场上的销量表现,有时却不如那些设计上更“随大流”、更像某些豪华品牌的车型。

很多人在真正掏钱的时候,还是会更看重价格、配置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设计的选择会趋向于保守和安全。

消费者的这种矛盾心理,也让车企们很为难。

是冒着市场不接受的风险去搞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设计,还是稳妥一点,借鉴一下成功车型的元素来保证销量?

Model Y设计碾压小米YU7?特斯拉赢在哪?小米新车抄谁-有驾

很多企业为了求稳,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打造一个优秀的原创设计,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文化自信。

一个真正能流传下去的经典设计,背后一定有它所根植的文化土壤。

我们看到像广汽传祺这样的企业,已经在尝试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里寻找灵感,比如把故宫的建筑元素、敦煌的壁画艺术融入到汽车设计中,试图创造出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式美学。

这是一条非常值得鼓励的路,但也是一条更难走的路。

而像小米这样的新势力,目前可能更多地还是依赖于“嫁接式创新”,也就是花大价钱请来国际顶尖的设计师,希望他们能快速带来成熟的设计方案。

这种方式见效快,但很难真正触及我们文化的内核。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现在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尤其是轿跑车型,大家的设计风格都越来越像,都是追求所谓的运动感、科技感和极简风,把车标遮住,你可能都分不清谁是谁了。

Model Y设计碾压小米YU7?特斯拉赢在哪?小米新车抄谁-有驾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这种设计上的趋同,说到底,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设计自信。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学习和借鉴。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后起之秀,在发展的初期,向行业里的高手学习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当年的日本丰田,也是通过不断拆解和学习美国汽车,才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全球汽车巨头。

小米汽车把过去只有在百万级跑车上才能看到的设计美学,用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带给了普通消费者,这本身就是对市场的一种巨大推动。

它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好的设计,从这个角度看,小米无疑是成功的。

它用漂亮的订单数据证明了自己已经成功挤进了牌桌,获得了继续玩下去的资格。

所以,现在我们再纠结于小米到底抄了谁,意义可能已经不大了。

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期待的是,小米的下一步会怎么走?

它的第三款车,是会继续沿着这条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借鉴”之路走下去,还是会在吸收了各家之长后,勇敢地迈出一步,真正做出带有强烈“小米风格”的原创设计呢?

毕竟,对于一个立志要成为世界级品牌的企业来说,学会走路之后,终究要跑出属于自己的姿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