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新闻说中国成了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我第一反应是不信。
一辆国产车都没人买,怎么突然就卖到全世界去了。
可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491万辆,2024年直接干到585.9万。
三年前才200万出头,这涨得比工资快多了。
我表弟在奇瑞做售后培训,去年被派去俄罗斯待了半年。
回来那天喝多了,跟我说,那边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中国车。
他说莫斯科一个二手车市场,拉达排第一,后面六个全是奇瑞、哈弗、吉利。
有人算过,俄罗斯每卖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
他亲眼看见一个大叔提了辆瑞虎7,付款用的是现金,一捆一捆的。
那地方以前日韩欧美的车多,现在基本见不着了。
为因为人家不让进。
欧美制裁一来,丰田本田现代全撤了,维修配件都断了。
中国车正好这时候上门,价格合适,还能保修五年。
这不是捡漏,这是踩着节奏进场。
墨西哥我也去过一次,边境那边华人多,不少开运输公司的。
他们告诉我,六年前中国车上不去台面,没人信你国产车能扛住长途。
现在呢,比亚迪和江淮的轻卡成了香饽饽,油耗低,毛病少,司机愿意开。
有个老板一口气买了十二辆,专门跑美墨线。
他说以前用韩国车,三年就得换,现在这批中国车跑了十七万公里,还在撑。
最夸张的是欧洲。
你以为欧洲人只认BBA?错了。
我在德国留学的同学说,街上越来越多挂着中国绿牌的车。
不是电动车就是混动,多数是名爵和比亚迪。
比利时一个港口,每天几千辆中国汽车卸下来,转头发往法国荷兰。
2023年光比利时就进了21.7万辆,比澳大利亚还多。
欧洲占了我们出口总量的38%,这才是真打进高端市场。
泰国更不用说了,我堂妹嫁过去,去年家里换了车,买的比亚迪元PLUS。
她说整个小区十辆车,八辆是中国新能源。
空调特别猛,电池保修八年,售后点比711还多。
她邻居是出租车司机,原来开丰田,现在改开哪吒,充电便宜,一个月油钱省一半。
这些车卖得贵吗?不贵。
出口前十的车型,八个都在十万块上下。
名爵ZS八万,缤越六万,国内啥价海外也差不多。
但别以为我们就只会打便宜牌。
新能源车平均出口价从五千美元涨到两万二,翻了四倍多。
比亚迪汉在德国卖五十万人民币,是国内的两倍,照样有人买。
为智能大屏,自动驾驶辅助,内饰豪华,人家觉得值。
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也在榜上,可你知道吗?
它们都是上海产的,算在中国出口里。
一辆中国工厂造的车,贴着美国牌子,卖到全世界,最后帮中国冲上了第一。
这事儿想想挺魔幻的。
背后其实就三条路走通了。
一是供应链没断。
疫情那几年,日本德国工厂停工,芯片钢材跟不上,我们这边照常生产。
有货就能卖,别人没得选。
二是新能源提前布局。
十年前谁信电动车能成气候,我们硬砸钱搞电池电机电控。
现在宁德时代电池全世界抢着要,比亚迪刀片电池不怕撞。
智能化也跟上了,语音控制,自动泊车,连雨刮器都能感应下雨。
三是地缘局势变了。
俄罗斯空出来的大市场,我们接住了。
墨西哥对中国车免税,我们就往那儿送。
东南亚基建差,我们车子皮实耐造,空调猛底盘高,适应性强。

但这不代表咱们已经赢了。
我见过太多国内企业自己打架。
当年摩托车在越南,几十家一窝蜂上去,互相压价,两万块的车卖一万五,最后质量缩水,服务跟不上,全被本田铃木干趴下。
现在汽车又来了老套路,有些小厂为了订单,偷偷减配,玻璃换成薄的,音响取消,就为了省几百块。
长期这是自毁招牌。
更麻烦的是海外建厂太慢。
日本在海外生产一千七百万辆,我们在外头的工厂屈指可数。
比亚迪在泰国建厂,匈牙利刚拿地,进度像蜗牛爬。
整车运过去,关税高,碳排放算你头上,人家随时能卡脖子。
而且每个地方习惯不一样。
印尼路烂,底盘要加固。
沙特太阳毒,内饰不能散发气味。
欧洲人讲究环保,胶水都要可降解。
这些细节,不出去扎根根本搞不定。
所以我说,卖得多只是第一步。
能不能在当地造,在当地招人,在当地赚钱再投回去,才是关键。
中国汽车能冲上来,靠的是三样东西。
便宜好用的燃油车打底,新能源技术突围,再加上国际形势给的机会。
但我最担心的,是我们一边往前跑,一边自己绊自己。
要是能把质量稳住,把内耗管住,把本地化做扎实。
十年后回头说不定真能出几个世界级品牌。
现在路上跑的中国车越多,将来说话就越有分量。
我不敢说一定能成,但至少,这一仗的开局,打得漂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