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李想那句“年销160万辆”的牛皮吗?我估计只要稍微关注点汽车行业或者混过科技圈的,大概率都刷到过当时理想老板发的那条微博。吹得天花乱坠,气势磅礴,愣是真敢想。当时多少人觉得这老哥有魄力,点了个赞,心想就等着看接下来怎么实现吧。
可是话说回来,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如今回头再看,160万这个数字,就像挂在墙上的锦旗,远远望着挺壮观,真要仔细掂量,味儿就不一样了。小米造手机时,雷军当年也有“年销大几千万部”的豪言;李想这160万,怎么看怎么像个“汽车圈罗永浩机型”的许愿池。理想很丰满,现实嘛,实打实的“瘦成一道闪电”。
理想这两年有没有努力? 有!你看他们发布了新车型,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体系也跟上了。问题是,努力归努力,为啥现实差距感觉越来越大?这就不得不说说环境。新能源车这个赛道,变化比翻书还快。前几年国家猛砸补贴,大家卯足了劲“抢地盘”,谁都想着趁热捞一票。可惜好日子没几年,政策风向说转就转:补贴一退、原材料特别是电池价格哐哐往上涨、再加上特斯拉掏出降价大杀器、别人都要哭了。这哪是公司自己的努力能决定结果的?这就跟你放学堵在路口等红灯,灯没变绿,干着急也加塞不了啊。
咱中国消费者啥都认,就是认性价比。你这头还没鼓捣明白架构和自动驾驶,那头问“电动车充电方便不?”、“质保卡实不实?”、“新旧款差几万凭啥不再降降?”打价格战,谁都不讲感情,一刀切下来,大家全都疼。有份统计说,2024年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比过年春运抢票还残酷。
但你别光盯着销量数字看。理想这两年是不是销到160万台?没有,连一半的量都没到。但理想L系列却是真正卖爆了,在高端SUV市场上能跟宝马X5、奔驰GLE掰掰手腕。用不着100分,95分也能在班级排头。用户口碑网上一翻,大部分都觉得靠谱,家庭用车、长途出行、油耗电耗都能讲出两段故事。
其实车圈这种事不是头一回。蔚来、小鹏,哪个不是目标定得大大的,回头“啪啪”打自己脸?但说到底,定大目标是给市场、给资本、给团队定个导向。就像创业者每次去找风投都要讲个美国梦,台下的投资人未必信,但你得有个想象空间。干大事的,没点“吹牛”天赋,真混不开。
你说车企这种“吹牛”有意义吗?有人觉得贻笑大方,有点“狼来了”,年年说,年年不成。可我觉得,这事也别太较真儿。如果没有这些目标在前头晃悠,谁愿意留在车圈废寝忘食折腾新东西?万一真实现了呢?很多行业“吹到一半都成了”。当年乔布斯说“让每个小孩都有一台电脑”,谁信?现在手机还不是人手一部。咱李想也许是想“吹牛成真”。
更关键还得看底层积累。过去两年,理想的技术投入、产能扩张、体系能力,全是肉眼可见在提升。智能驾驶这块虽没特斯拉激进,但稳扎稳打。有人吐槽他们搞“增程式”是“左手油、右手电”,其实符合国情——谁家搞个自驾游、不担心半路掉队?比起“纯电里程焦虑”,理想这是知道中国车主的痛点。
再讲讲更实际点的事:今天你要想年销160万,得全国上下啥条件都得配套,充电桩、服务站、二手车流通、金融方案,哪一环掉链子都别想规模化。很多东西,不是老板一句话能凑齐的,产业链得一起跑,基础设施得同步跟上。这就跟你盖楼一样,地基打不牢,卖到天花板也白搭。
说理想、蔚来、小鹏遭遇“目标打脸”,其实说轻松了点。更多是中国新造车整体的压力和焦虑。全球供应链卡脖子,技术突破永远在路上,外部随时杀来一轮“价格屠夫”,内部得天天和投资人解释KPI没完成的理由。老外觉得咱在“卷”,其实卷的全是命根子。
车企老板们“吹牛”,有吹牛的无奈,也有吹牛的魄力。毕竟那是团队能否熬下去的信心底气。要是天天把目标定在可实现的20万、30万,那互联网和资本市场谁搭理你?中国互联网的头几年,不都是靠各种“新物种”概念过来的?反正老板一吹,团队先燃起来,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万一真蒙对了,就是一飞冲天。
回头想想这事儿,其实没那么难理解。要不是有目标在前,不知道有多少企业还趴在“舒适区”里混日子。你再想想,有多少公司就是靠“打鸡血”熬过来的?李想吹完牛,跑到美国上市,市场资本认可了,几百亿砸进来,这才有了后面“用户口碑”、“产品爆款”的底气。这盘棋啊,不光比技术,也得比谁更敢往前迈大步。
当然,并不是说“吹牛不犯法,狂吹有前途”。吹错了,用户失望,团队信心动摇,投资人反噬,谁的好日子都过不了。吹牛,得有本事把底做厚。你看理想,起码销量还在每年涨,新车研发持续推进,修车维保服务好评率提升,招用户体验官开吐槽大会。比起那些去年大张旗鼓,现在“查无此人”的新势力,理想起码还在路上折腾。
我倒更愿意相信,有些牛得有人吹,有些目标得有人敢试。智能汽车这场“马拉松”真不是比谁短跑起得快,而是拼谁能越挫越勇一路折腾下来。两年后再看李想当年那个微博,我反倒觉得那一刻有点“真诚”:起码他敢想、敢喊、敢卷,不怕被笑话。
现实会打很多人的脸,但这些打脸背后,是中国制造起飞的必由之路。揉进去的是勇气,也是赌注。理想的160万没拉满,未来别说160,300、500都有可能。别着急下结论,能长期站住脚的,靠的可不是嘴炮,是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断的自我迭代。
最后说一句,吹牛不吹牛不是关键,关键是吹完你能不能沉住气真往前冲。谁都能在台上喊口号,敢不敢被全网记住“打脸”那一刻,才见真章。接下来再等两年,说不定李想吹的牛就成了新行业底线。你觉得呢?如果是你,你敢定160万这样的目标吗?还是更喜欢脚踏实地一点?评论区唠唠看,你们怎么看这种“目标和现实的距离”?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