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落地,购置税减半,技术门槛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价值重构分水岭
当一辆续航超600公里的纯电车百公里电耗低至12千瓦时。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政策引导下产业价值的深度重构。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的2026-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技术要求。以技术门槛升级重塑行业规则。这绝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引领的战略分水岭。
政策转向:从“普惠”到“精准”
2024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依旧享受购置税全额免征。每辆乘用车最高免税额达3万元。但2026年1月1日起。政策将变为减半征收。最高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这意味着购买30万元以下车型的用户。实际税率仅为5%。而超过30万元的部分。将按10%税率全额计税。这种梯度设计。显然在引导资源向大众市场集中。
更关键的是技术门槛的跃升。纯电动乘用车必须满足2025版《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新国标。电耗要求总体加严11%。插电混动车型的纯电续航门槛则从43公里大幅提升至100公里。这一调整直接将四成在售插混车型挡在优惠门外。政策已从“撒胡椒面”变为“精准滴灌”。
技术竞赛:能耗成为新战场
新国标GB 36980.1-2025将整车质量拐点调整为1090kg和2710kg。这意味着车企不能再靠简单增加电池重量来提升续航。必须追求更极致的能效。整备质量2510kg以下插混车型。电量保持模式燃料消耗量限值比例从60%收紧至70%。达标难度提升8%。
这对技术路线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增程式技术迎来高光时刻。问界M5增程版纯电续航已达230公里。理想L8超过225公里。远超新标要求。而短续航插混车型将加速退出市场。车企必须加强三电系统研发。通过提升效率而非堆砌电池满足要求。
消费者抉择:窗口期与长期价值
2025年底前。仍是全额免税的最后窗口。尤其纯电续航低于100公里的插混车型。正面临清库促销。对消费者而言这是性价比高峰。
但明年起虽税收优惠减半。技术标准提升将带来更优质产品。续航和能耗表现的飞跃。可能抵消多付的税款。消费者需权衡短期节省与长期体验。
产业未来: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5%。政策正有序退出。这是产业成熟的必然。技术门槛提升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同时政策鼓励多元化技术路线。对非汽柴油插电混动车型燃料消耗量不作要求。为甲醇等替代燃料留下空间。商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要求保持不变。体现对薄弱领域的支持。
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重塑我们的出行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