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乘龙卡车倾覆?东风柳汽怒斥理想测试误导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一段与重卡对撞的测试视频瞬间引爆网络。视频中,理想i8毫发无损,而作为被撞击的乘龙卡车,其驾驶室却诡异地倾覆,四轮腾空,状如废铁。这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迅速引发公众对卡车质量的普遍质疑。
东风柳汽回应乘龙卡车碰撞测试,展示超级碰撞测试场景

事件迅速升级。眼尖的网友辨认出被“打码”的卡车正是乘龙品牌。乘龙卡车官方随即在社交媒体上怒斥“被摆了一道”,并明确表示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两天后,即7月31日,乘龙卡车所属的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发布严正声明,直指理想汽车此举构成严重侵权,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声明强调,理想汽车通过自定义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严重偏差的视频,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对乘龙品牌声誉造成巨大损害。理想汽车则辩称,该测试旨在模拟真实交通场景,且全权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随机采购车辆并执行,全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这场由一次碰撞测试引发的争议,已然将整个汽车行业推向了道德与法律的十字路口。

理想汽车的“撞击营销”,其核心意图无疑是通过极致的视觉冲击力,向市场传递其产品卓越的安全性能。然而,这种以公然贬损竞品形象为代价的营销策略,无疑直接触碰了商业竞争的红线。汽车碰撞测试,作为衡量车辆安全性能的关键指标,其严谨性、科学性与公正性是其公信力的基石。若测试过程存在任何未公开的车辆状况、特定场景设计,甚至人为干预,其结果便会彻底丧失公信力,沦为误导消费者的工具,甚至构成不正当竞争。

东风柳汽在声明中明确强调,乘龙卡车严格遵循“真实场景防护”原则,其独有的龙骨框架驾驶室已通过ECE R29等严苛的国际安全认证。该设计融合了四层吸能结构和驾驶室后移技术,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驾驶员在极端碰撞中的生存空间。这与理想汽车视频中卡车驾驶室的异常表现形成了强烈且令人费解的反差。这种“拉踩式”营销,不仅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所禁止的商业诋毁,更可能因其误导性而触犯《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

在这场流量狂欢的背后,被忽视的利益相关方正被迫卷入并发出微弱却真实的呼声。首当其冲的便是广大的卡车司机群体,他们的生计与所驾驶车辆的品牌声誉息息相关。视频一经发布,许多司机担忧其车辆的二手残值会因此受损,甚至面临潜在的运营信任危机。此外,保险公司也可能面临因消费者对“安全”的片面认知而导致的潜在理赔风险,因为这种“表演式”测试可能扭曲了公众对真实事故风险的判断。这种营销模式,不仅直接伤害了同行,更可能在无形中误导了普通消费者,从而动摇了整个汽车市场的信任基石。

此次事件也无情地暴露出中国汽车行业在政策和监管上的显著空档。当前,针对非官方、非强制性的“对比测试”,国内法规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监管机制。这种“非公告测试”的灰色地带,为部分车企提供了巨大的操弄空间,使得原本应服务于技术验证的技术演示,异化为商业诋毁的工具。监管机构,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必须迅速介入,填补法规空白,完善行业自律公约,以遏制此类恶意竞争行为的蔓延。

回顾历史,类似“对比营销”引发的争议在各行各业并不少见。例如,早年间某些家电品牌通过极端测试贬低竞品,最终往往招致法律诉讼和消费者信任的反噬。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品直接关乎生命安全,更应以身作则,成为行业道德的表率。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应是提升人类福祉,而非成为企业进行道德滑坡和不正当竞争的借口。企业应以扎实的产品硬实力和透明公正的测试数据说话,而非依赖“表演式”营销制造短期流量,最终自食恶果。

流量狂欢,绝不应成为践踏商业道德与法律底线的通行证。行业竞争,呼唤的是诚信与理性,而非无底线的“内卷”。安全是汽车产业的生命线,它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而非可以随意操弄的营销工具。企业必须深刻反思,任何一次越界,都将最终反噬其赖以生存的品牌信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